4月26日—27日,由《金融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主办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监管、学界、金融机构研究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办好金融学术期刊凝聚智慧,为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建言献策。[详细]
监管的主要目标是防风险,监管框架当然也应建立在以风险为本这一基础上。监管理论与规则既需要能有效防控和处置已发生的风险,也要具有前瞻性,引领引导金融活动规范发展,提高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的能力。如何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监管框架,仍需有更多的理论支持。
更好实现金融强国与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还需加快培养服务中国金融实践的高质量金融人才。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根植于中国国情,金融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这与以资本为导向的西方金融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要自觉构建中国特色自主金融知识体系,总结提炼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独特经验和规律,向世界讲好金融服务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国故事。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特别是金融学及相关专业,要紧紧围绕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加快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
要做强人民币,就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强度,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举措包括:加快贸易强国进程,加深介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操作和影响力,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进金融市场的更高水平开放,加快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完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破解特里芬难题的政策体系,建立应对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政策工具库。
贝多广在发布报告时介绍,在3.06万个有效样本中,四成金融消费者处于比较或非常健康状态,15%左右的受访者金融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
逐步深化制度性改革开放,同时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跨国资源的协调能力,探索新的国际发展模式。最后,整个金融系统发展还要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提高服务效益,进而保证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商银行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投身新时代金融领域改革发展,按照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新要求提出了“善本金融”体系,力求重塑金融资源配置的价值观,在商业银行的功能性和营利性之间取得平衡。
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金融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高度敏感。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关键变量”对金融运行带来的潜在影响。
保险公司自身必须要“保险”,如果它自己“不保险”,怎么能给别人提供保险呢?所以公司这几年着力建设一流的核保核赔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偿付能力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等。
发展养老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必由之路。金融机构要强化使命担当,以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要求下,如何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贯彻防控风险的永恒主题,打造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强国核心要素的内生需求和使命担当。银行业如何走出行业困境,探索出一条稳健、审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浙商银行的思考和行动是: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压舱石。
科技行业资产是典型的周期弱敏感资产,也是具备长期价值的资产,还是自带护城河的资产,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对“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经营策略意义重大。因此,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供给力度至关重要。
银行业应做到“喜新而不厌旧”,从而在经济转型期间实现渐进式发展。一方面,银行业需要摆脱转型周期中的阵痛;另一方面,基于经济的科学规律,寻找新的增长点。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银行业在追求经济周期弱敏感性过程中,既要积极拥抱新思路,又要保持对传统业务的重视。
金融强国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金融业本身强大;另一方面是指金融支持强国建设,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引领性。“八个坚持”是界定中国特色最核心的内容,我国的“金融强国”必须在“八个坚持”下向前推进。
银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在经济转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未来,银行机构应在新赛道上适当尝试,从规模至上转变为多目标动态平衡。
对于现在所处的周期,殷剑峰结合了GDP、PMI等数据,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了近期形势,并谈到当下“为什么很多企业会觉得体感温度低”的话题。比较了国内外多组数据后,殷剑峰认为,中国目前还需要投资、还需要资本积累、还需要银行贷款。“但是,我们的投资方向要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