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21 07:42
编者按: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主要排放甲烷、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三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因此,农业碳减排会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农业碳中和资金缺口巨大,其中约90%资金需要来自社会资本,亟须转型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农业低碳转型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本专题对此进行探讨。
□记者 王方琪
“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又是减缓者,在‘双碳’目标下,农业碳中和资金缺口巨大,其中约90%资金需要来自社会资本,亟须转型金融支持。”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顾问饶淑玲表示。
重视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减排会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自然—食品》期刊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计算范围扩展到整个农食系统,农业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
饶淑玲介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构成严重偏向于非二氧化碳排放,即甲烷和氧化亚氮。据统计,农业活动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45%,排放的氧化亚氮占全球排放总量77%。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温潜力值都远高于二氧化碳。
农业生产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生产中虽然有碳排放,但同时,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最终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储在土壤中,即碳存储汇。农业碳中和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够通过其固碳量抵消。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碳汇能力并不能完全抵消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因此,农业需要绿色转型。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和碳汇功能,能够抵消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育种技术创新、植树造林、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碳吸收汇的能力。”饶淑玲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碳汇不仅可以为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赢得宝贵的缓冲时间,而且能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性的能源安全保障,是中国‘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提出,到2025年,绿色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基本建成。
金融支持的实践
饶淑玲介绍,国内尚没有研究机构对农业领域碳中和资金需求做出具体预测,但根据一些机构的研究,农业行业转型面临巨额资金缺口。
目前,已经有金融机构就农业低碳转型进行了支持尝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是农发行支持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农发行重点围绕制度、流程、标准、风控、系统五个方面纵深推进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多措并举发展绿色金融,引导信贷资金向支持“三农”领域绿色、减排、固碳等方面倾斜。
农业银行与农业农村部、中国中化联合发文,共同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银行积极支持耕地保护与建设、生态养殖、农产品绿色加工、绿色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加大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海洋牧场等信贷投放力度,助推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链低碳循环,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太平洋产险总经理助理陶蕾介绍,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保险实践,但一直处于点状项目型探索,缺乏系统性。从2021年开始进行系统性整合,提出自身绿色保险发展规划和绿色保险实践标准,服务“三农”领域绿色转型创新是其中重要内容。
在商业性农险产品上,对于符合绿色发展减排增汇的农业行为,保险可进行支持与费率优惠。在内蒙古自治区商业性葵花产量保险方面,太平洋产险设置了绿色认证调整系数,对被保险人获得“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享受9折费率优惠。
据悉,太平洋产险在“三农”领域把探索固碳价值实现方式作为创新重点。一方面,部署生态碳汇保险布局,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在森林、竹林、草原和茶园碳汇保险进行创新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保险保障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进而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并保障粮食安全。
披露框架
虽然金融机构一直进行尝试,然而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减碳转型的金融需求。许多金融机构提到,要进一步发展农业转型金融,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相应的信息披露。
为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2022年初,作为国内绿色金融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包括农业在内的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
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下,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业内多家机构共同开展了“农业企业转型金融披露框架”研究,致力于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农业企业的披露框架建议,以期实现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并与国际接轨。饶淑玲课题组负责完成这项研究,并形成了研究报告。目前,该框架还无法对转型活动的效果在财务层面进行量化,但该框架是企业募资前的行为,对金融机构发展农业转型金融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提出,农业企业的碳排放还没有明确标准,认证机构也缺失,如何落地非常重要。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食物与自然资源部部门主任付晓天表示,落地可以从试点开始。目前地方上开展了一些农业减排固碳的认证试点,比如江苏省开展了农业减碳的认证制度和零碳农产品的认证。国内目前主要依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来进行核算,国家层面可以考虑从地方上开展试点,比如,浙江省衢州市建立了农业碳账户,出台农业碳核算的地方标准,有非常好的数据基础。“可以在地方上开展试点,推动绿债评估认证机构和碳核查机构对农业企业转型计划评估认证,以地方试点和案例为基础向全国进行推广。”付晓天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