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与“标准”做朋友——解读《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与“标准”做朋友——解读《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2-16 09:40

编者按:

日前,《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对于金融科技发展以及数据要素标准建设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对于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期专题特邀行业从业者、科技公司进行相关解读。

□杜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一出台,即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各方纷纷表示,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中对自己所关注的命题寻到了政策的方向。比如,关心保险科技的人,注意到了“加强保险科技标准供给,支持新技术在保险行业规范应用”;专注绿色金融的人,发现了“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热衷数据要素的人,开始研究如何参与“金融数据质量、脱敏、分级分类等标准”。

“标准”的两面性

其实此次《规划》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们要注意到,“标准”具备“攻”与“守”的两面性,既要保安全,又要促发展;既要用“应”来设立明确的底线和下限,又要用“宜”为发展指方向绘远景,也要用“可”来根据现实的情况做权衡留口子。因为这个特性,“标准”成为可主动作为、靠前作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

笔者认为,此次《规划》将“标准”这一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感受最深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目标明确、措施详实。《规划》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落实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指导要求,对金融标准化未来的目标与任务并未大而化之,而是有方向、有层次、有具体内容、有缓急、有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标准的基础性制度的地位。三是加强了对整个金融行业标准的统筹与协调,为不同领域从风险联合防控到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四是紧密围绕当前重点工作,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技术与“标准”相互促进

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机构在深入学习《规划》时,一方面要更新理念,意识到我们从业者都是践行“标准”和《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到行动上,自觉推动各项工作围绕标准规划开展。“成为标准的朋友”,可能是我们全方位做好这种转换的必备心态,也是从认知到行动上全面落实国家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个捷径。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以友促治,始终高度重视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充分认识到“标准”对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从时代背景来看,我们正快速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章节为第三章到第十章,其章章都提及了“标准”,数字经济时代的两大支柱——数据与技术更是须以“标准”为基础。没有数据“标准”,散在各处的数据将难以互联互通,即便堆在一起,也是混杂在一起的各类“乐高积木”;没有技术“标准”,则无法规避技术风险,更难以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从国家战略来看,无论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还是实施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政策,都需要“标准”来规范和引领。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更是各类业务、各类技术以及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工程化等方方面面,无一不涉及“标准”。

二要以友促善,牢牢树立达标的底线思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开展金融业务,还是建设信息化系统,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其所涉及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监管政策相关执行“标准”。此类“标准”是开展业务的基石,一定要严格遵循。例如,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获客业务,需要前期先对以下标准的符合性进行检测与认证,包括个人数据处理是否遵循了隐私保护相关标准,人工智能是否达到算法评价相关标准要求,物理环境、网络等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商用密码是否符合基本规范,云计算平台是否符合技术安全要求等。

三要以友促达,不断增强主动贯彻“标准”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些暂未做要求的“标准”,要主动拥抱和遵循,这样有助于带动整个金融领域甚至整个社会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如名词术语“标准”、数据元“标准”等。即使不完全遵循“标准”,可能也并不影响当前业务的正常开展。但是,如果监管部门、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以及第三方数据提供方等都严格遵循以上“标准”,将为数据要素做好前期技术层面准备,一旦需要开展联合建模等业务,将水到渠成。

四要以友促进,培养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的意识。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0.1-2014)中对“标准”的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文件”。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发和制定,既有利于提升行业效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机构的市场影响力。如当前绿色金融方兴未艾,相关系列标准正在制定之中,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思考是否可以将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提炼成“标准”。成为“标准”之后,则该项业务或服务实现了可统计、易评价、能认证,这将有效推动国家将该项绿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和使用者纳入到对整个绿色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体系之中。

五是以友促行,要持续提升应用“标准”的能力。当前“标准”体系大、范围广、内容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手段来理解、贯彻、实施、检验,既容易挂一漏万,也难以在变化或者新增时做到快速响应。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金融机构使用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标准”文本转化为计算机系统的专家规则,使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完成数据的标准化报送,使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业务处理的实时数据存档并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进行“标准”符合性的判断。技术与“标准”将会进一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睿格钛氪(北京)技术有限公司CEO)


相关链接:

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

记者观察:金融需要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