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支付结算(二)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支付结算(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2-01 10:28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合作委员会

前文:【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支付结算(一)

二是代理行模式。境内中资银行为海外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代理海外银行进行人民币的收付和清算结算工作。例如,中国银联近年来主要依托对外业务较强的中国银行,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市场和业务领域的资源倾斜和投放。目前,“一带一路”参与国中已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银联业务,累计发行超过4300万张银联卡,受理覆盖逾1200万家商户80万台ATM,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分别增长了超过25倍、8倍和3倍。

三是对等支付(Payment versus Payment, PvP)模式。每一笔交易均采用两国货币进行支付,两国货币各占支付价值的50%,以缩小风险敞口、提高效率。例如,201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俄罗斯卢布和中国人民币金融业务建立PvP支付系统,以降低贸易中潜在的汇率风险。

四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CIPS目前由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运营,自2015年投产运行以来,向境内外参与机构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为人民币跨境支付开通“高速公路”。截至2020年12月末,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092家,相较于2015年10月上线之初增长超4倍,其中直接参与者42家,间接参与者1050家,覆盖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CIPS系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影响突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纽带作用日益显著,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一带一路”沿线有6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CIPS参与者,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和地区,CIPS业务实际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500多家法人金融机构的5300多家分支机构。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20多个国家中,CIPS 参与者覆盖其中55个国家。升级后,CIPS二期引入实时全额结算模式、定时净额结算机制等混合结算机制,满足参与者差异化支付结算需求;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资金结算需要,支持人民币付款、付款交割(DvP)结算、PvP结算、中央对手集中清算;CIPS系统运行时间由5×12小时延长至5×24小时+4小时,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此外,CIPS系统拓展直接参与者类型,引入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知名度大、跨国业务丰富的老牌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融通做好了支付系统的业务准备。

五是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美国移动支付巨头Paypal在很多沿线国家本就有较大市场份额,现在已打算进一步布局“一带一路”移动支付市场。苹果支付、谷歌支付也在不断扩大市场范围。此外,蚂蚁金服、腾讯等科技巨头逐步布局“一带一路”移动支付结算业务。蚂蚁金服已经在“一带一路”参与国中的9个国家和地区打造出本地版支付宝,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香港。腾讯在境外支付业务布局上主要依靠两条发展路径,一个是通过跨境支付满足中国游客境外旅行的便捷支付需求,目前已支持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合规接入,支持超过13个币种的直接交易。另一个是在微信用户量比较高的沿线国家,例如马来西亚,腾讯申请了当地的支付牌照,以本地钱包向马来西亚当地用户提供便利的移动支付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六是由金融科技创新引发的数字货币等新兴支付结算方式。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DLT)和区块链技术而兴起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等支付方式,未来有可能成为颠覆现有支付结算体系的中坚力量。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目前全球已有80%的中央银行在开展CBDC相关研究,已有46家中央银行正式公布CBDC项目。各国央行目前正在加紧研究CBDC,以克服比特币、天秤币等私人货币币值不稳定、安全隐患高、存在监管漏洞等短板,同时抢夺新型货币形态高地和话语权、巩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和定价权。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央行背书的数字安全资产,可提升支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瑞典在CBDC的推进方面较为积极,已对外公布其CBDC方案并开展了实质性研发与试点,并启动了测试,其CBDC定位于零售型法定货币,应用部分DLT技术,可支持部分匿名及离线交易。另外,柬埔寨已宣布发行用于国内零售交易的名为“Bakong”的CBDC,瑞士央行已完成针对批发型CBDC的概念验证。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不成熟不发达的国家在CBDC研究和推进中更为积极,因为他们想在数字经济时代抢占先机,以获得新兴货币体系和支付方式的先发优势,同时部分打破对霸权货币和现有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过度依赖,保持自身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中国的CBDC研究和试点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已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并于202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联合运营商、商业银行在苏州、深圳等地进行了CBDC的试点运营工作。

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及完善性有待加强

跨境支付对SWIFT的依赖容易引发集中度风险。支付清算系统中的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均依赖于SWIFT,SWIFT虽然是非营利性的国际合作组织,但被发达国家控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话语权低,无法参与规则制定和核心数据监测,自身的敏感跨境交易数据却被发达国家掌控。美国还曾威胁将SWIFT银行转账系统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脱钩,这种将SWIFT“武器化”和“政治化”的做法将严重威胁到沿线国家的支付安全。SWIFT作为跨境支付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一旦不再向某些国家提供服务,这些国家将面临支付系统被截断的潜在风险,严重威胁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支付对于SWIFT依赖程度过高,当SWIFT出现操作风险或遭受网络攻击而瘫痪时,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跨境支付中断和报错。

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完善度方面,CIPS、INSTEX在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的数量和类型、结算模式丰富度、服务时间长度、报文的可扩展性、备份系统完善性等方面与SWIFT尚存在差距。此外,配套的人才制度、法律框架、网络安全预防预警等也需进一步完善。


李月敏/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