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支付结算(一)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支付结算(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28 08:57

李月敏/制图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合作委员会

支付是交易双方转移或转让货币债权的过程,属于金融基础设施的范畴。通常情况下,支付业务的处理涉及交易前的身份确认、交易、清算、结算和结算后等不同阶段。随着“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快速发展,除美元和欧元等世界性货币外,人民币等区域性货币与本币的直接兑换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原有支付结算体系的完善、新兴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币种多元化”格局、降低支付领域安全风险、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产生支付结算需求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支付和结算过程中,美元仍占主导,欧元紧随其后,人民币占份额较低。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一带一路”跨境贸易往来中,美元的使用比例高达50%,欧元的使用比例也在40%左右,而港币、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其他货币所占份额较低。另据渣打银行统计结果,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交易中,人民币仅占13.9%,且大部分为中资企业与外国合作方的交易。相较于美元、欧元和港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在中国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中仍处于极低比例,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交易份额分别为0.37%和0.30%,反映了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支付中比例较低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规模的稳步增长,在支付结算过程中,对于除美元欧元外的其他币种的需求也在上升。美元和欧元是全球主要的交易货币、计价货币及储备货币,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中使用美元和欧元具有兑换便利、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汇率波动、易受欧美汇率政策影响等风险。此外,双边贸易及投融资用美元等第三方货币而非本币支付结算,会增加成本,拉长货币链条,增加汇率风险暴露敞口。因此,沿线国家有动力使用其他货币进行支付结算。

以人民币为例,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工程项目量及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对人民币需求的上涨,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功能不断增强。2019年人民币跨境使用逆势快速增长,全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相较于2015年的12.10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高达12.92%。2020年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金融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经济金融及美元走弱的背景下,美元在国际支付市场的份额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相比之下,在中国经济最先走出疫情影响且出口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仍保持韧性并呈现增长,202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仅前三季度已超20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根据《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排第5位,市场份额为1.76%。

在“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全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3.9%,同比增长32%。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7325亿元,同比增长19%;直接投资收付金额2524亿元,同比增长12.5%;跨境融资收付金额2135亿元。央行合作方面,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已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埃及、土耳其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先后与越南、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在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人民币已与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泰铢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实现了直接交易,与柬埔寨瑞尔等3个国家货币实现了区域交易。

“一带一路”支付结算相关机制与业务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结算的媒介,既有国际性及区域性的支付结算系统,也有第三方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等新兴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沿线国家支付结算领域的生态。

首先是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和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等国际性或区域性的支付结算系统。成立于1913年的SWIFT系统已被全球大多数国家及大多数银行使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SWIFT与同业交换电文来完成金融交易,为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目前SWIFT已连接全球超过200个国家的11000个金融机构,完成世界上超过90%的外汇交易,其体量、服务内容和覆盖程度均占据统治地位。而INSTEX是英法德共同创建的与伊朗商贸的结算机制,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元结算,并于2020年3月31日完成首笔交易,目前INSTEX已扩张至9个国家,是世界第三大银行间清算支付系统。总体来看,“一带一路”中广泛使用的美元和欧元中,绝大部分仍是通过SWIFT进行支付结算。

除美元和欧元等世界性货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积极发展的其他币种,一些新的支付结算的机制安排正在兴起。以使用量正在提升的人民币为例,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结算可通过四种路径实现。

一是清算行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在多个经济体的主要城市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便利市场及投资主体在人民币清算行开设人民币同业账户、清算和交收人民币。中国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城市指定一家中资银行(如中国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多哈、新加坡等,人民币在当地的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支付和清算结算,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成本,便利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的使用,同时扩大人民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例如,2019年英国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平稳发展,继续保持亚洲以外最大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2019年伦敦离岸人民币外汇日均交易额820亿英镑,同比增长7.0%,2019年末伦敦离岸市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49.6亿元和538.5亿元。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德国实体企业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截至2019年末,已有45家德国金融机构通过人民币清算行办理业务,2019年1月第二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联合声明指出,双方欢迎并支持法兰克福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并扩大人民币在中德双边的跨境使用。但同时,清算行模式也面临着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不同国家合规监管要求有差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