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周延礼:加大保险绿色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1-10-21 18:30:2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

10月2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保险+再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在沪举办。以下为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会议上的发言全文: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人类命运的大事情,为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深刻理解“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可以说,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塑,同时也将彻底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压力是空前的。第一,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第二,中国在还没有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的时候,面临着气候的压力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绿色发展这一篇大文章。通过生产生活的重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包括思维方式。

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金融业必须有所作为,且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央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所谓“1+N”政策体系,“1”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主要将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在这十个领域中,有一条就是发展绿色金融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总结来看,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以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护航社会绿色转型。

从禀赋特征来看,保险业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特点,这使得保险业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发展优势,常常能够发挥出与政府管理公共产品异曲同工的效果。

自2013年以来,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明确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各项绿色金融保险政策得到贯彻落实。8年以来,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主体和风险保障额度逐年提升,为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等高污染行业提供强力风险保障。

在整个社会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在战略转型和绿色技术开发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机构,也在创新绿色保险产品与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创新风险,使企业在绿色转型实践中拥有更大的“试错空间”。

目前,绿色保险的种类日益丰富,除了环境污染责任险,还有光伏电站运营保险、新能源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增信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保险、气候和绿色大宗商品指数保险等一系列保险产品。

二是以保费调节机制激励企业绿色转型。

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绿色保险可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企业的参保成本,以此引导相关企业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如今天我们所谈到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

三是以绿色投资推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除了提供风险保障之外,保险业还有强大的资金供给能力。截至今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2.24万亿元。从产业层面来看,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金需求量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而保险资金具有成本低、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与绿色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契合。据《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蓝皮书》统计,2018年至2020年,绿色保险用于绿色投资的余额累计接近1.4万亿元。

另外,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统计,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绿色投资的总体注册规模日益增多,项目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可以说,保险资金投资绿色产业,是绿色保险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绿色保险在整个社会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市场化风险管理作用,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看到,绿色保险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目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用仍多处于局部、分散的试点探索阶段,产品主要以环境责任险为主,企业投保意愿有限,还存在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缺乏数据支撑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绿色投资能力建设不足、绿色保险和投资信息披露有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未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绿色保险发展。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从环境污染责任险开始制定灵活的投保机制。

从海外绿色保险发展情况来看,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已久,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险种,也最具有借鉴意义。总体来看,海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两种模式。

美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制度,政府通过立法、行政干预、经济刺激等多种手段促使企业投保责任保险。法国、英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目前实行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形式: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实行强制责任保险,一般情况下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投保环境责任保险。

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但还没有大面积铺开。我认为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找到合适国内发展的道路。

二是完善制度规则,为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尽管我国绿色保险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但主要以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建议为主。我国应首先明确绿色保险的界定标准与划分依据,并参考国际经验,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为以环责险为主的绿色保险的推广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银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对险种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分担与联保、免责条款、保费标准、赔偿范围、赔偿标准等细节问题做出科学公平合理的设计。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和信息共享,为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当前,绿色保险创新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当前减碳领域可能对保险业来说是新领域,亟建立全面可靠的绿色数据与有效可信的风险评估量化方法,而这离不开技术的赋能。

在国家层面,应由相关机构牵头设立统一的绿色信息公共数据库,我认为应该形成绿色信息数据分类系统,明确绿色信息数据的披露要求与格式,规范绿色信息披露行为,提高绿色信息数据的全面性、可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应根据绿色产业及碳减排的相关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估及量化方法与标准,完善绿色保险发展的基础性工具。

具体到汽车领域,汽车行业完成“双碳”目标还任重道远。据了解,我国汽车保有量目前还在增长,汽车碳排放总量是多少,何时能达峰还不清楚。在制造环节节约材料、降低能耗,在使用环节降低油耗、电耗,在汽车后市场加大回收利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主要方式。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推广使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解决低碳的时候要从一个小切口进去,将来逐步服务于“双碳”目标实现。汽车行业是保险业服务的重要对象,保险业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行业低碳转型。我相信,保险与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结合,会走出一条共赢之路。

(记者 房文彬/整理报道)


周延礼:加大保险绿色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1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

10月2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保险+再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在沪举办。以下为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会议上的发言全文: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人类命运的大事情,为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深刻理解“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可以说,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塑,同时也将彻底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压力是空前的。第一,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第二,中国在还没有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的时候,面临着气候的压力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绿色发展这一篇大文章。通过生产生活的重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包括思维方式。

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金融业必须有所作为,且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央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所谓“1+N”政策体系,“1”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主要将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在这十个领域中,有一条就是发展绿色金融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总结来看,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以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护航社会绿色转型。

从禀赋特征来看,保险业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特点,这使得保险业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发展优势,常常能够发挥出与政府管理公共产品异曲同工的效果。

自2013年以来,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明确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各项绿色金融保险政策得到贯彻落实。8年以来,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主体和风险保障额度逐年提升,为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等高污染行业提供强力风险保障。

在整个社会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在战略转型和绿色技术开发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机构,也在创新绿色保险产品与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创新风险,使企业在绿色转型实践中拥有更大的“试错空间”。

目前,绿色保险的种类日益丰富,除了环境污染责任险,还有光伏电站运营保险、新能源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增信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保险、气候和绿色大宗商品指数保险等一系列保险产品。

二是以保费调节机制激励企业绿色转型。

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绿色保险可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企业的参保成本,以此引导相关企业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如今天我们所谈到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

三是以绿色投资推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除了提供风险保障之外,保险业还有强大的资金供给能力。截至今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2.24万亿元。从产业层面来看,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金需求量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而保险资金具有成本低、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与绿色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契合。据《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蓝皮书》统计,2018年至2020年,绿色保险用于绿色投资的余额累计接近1.4万亿元。

另外,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统计,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绿色投资的总体注册规模日益增多,项目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可以说,保险资金投资绿色产业,是绿色保险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绿色保险在整个社会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市场化风险管理作用,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看到,绿色保险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目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用仍多处于局部、分散的试点探索阶段,产品主要以环境责任险为主,企业投保意愿有限,还存在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缺乏数据支撑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绿色投资能力建设不足、绿色保险和投资信息披露有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未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绿色保险发展。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从环境污染责任险开始制定灵活的投保机制。

从海外绿色保险发展情况来看,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已久,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险种,也最具有借鉴意义。总体来看,海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两种模式。

美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制度,政府通过立法、行政干预、经济刺激等多种手段促使企业投保责任保险。法国、英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目前实行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形式: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实行强制责任保险,一般情况下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投保环境责任保险。

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但还没有大面积铺开。我认为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找到合适国内发展的道路。

二是完善制度规则,为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尽管我国绿色保险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但主要以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建议为主。我国应首先明确绿色保险的界定标准与划分依据,并参考国际经验,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为以环责险为主的绿色保险的推广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银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对险种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分担与联保、免责条款、保费标准、赔偿范围、赔偿标准等细节问题做出科学公平合理的设计。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和信息共享,为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当前,绿色保险创新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当前减碳领域可能对保险业来说是新领域,亟建立全面可靠的绿色数据与有效可信的风险评估量化方法,而这离不开技术的赋能。

在国家层面,应由相关机构牵头设立统一的绿色信息公共数据库,我认为应该形成绿色信息数据分类系统,明确绿色信息数据的披露要求与格式,规范绿色信息披露行为,提高绿色信息数据的全面性、可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应根据绿色产业及碳减排的相关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估及量化方法与标准,完善绿色保险发展的基础性工具。

具体到汽车领域,汽车行业完成“双碳”目标还任重道远。据了解,我国汽车保有量目前还在增长,汽车碳排放总量是多少,何时能达峰还不清楚。在制造环节节约材料、降低能耗,在使用环节降低油耗、电耗,在汽车后市场加大回收利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主要方式。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推广使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解决低碳的时候要从一个小切口进去,将来逐步服务于“双碳”目标实现。汽车行业是保险业服务的重要对象,保险业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行业低碳转型。我相信,保险与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结合,会走出一条共赢之路。

(记者 房文彬/整理报道)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