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要闻> 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发展空间巨大

产研机构发布共研成果指出

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发展空间巨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10 07:22

□记者 房文彬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联合鼎和保险在北京举办新型电力系统风险特征及保险创新共研项目成果发布会,发布行业首份《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创新规划与顶层设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保险业参与绿色金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出现的新风险新挑战,保险业要积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综合保障,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应对新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正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金融监管总局此前印发的《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保险机制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风险解决方案。

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会上表示,保险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保险公司要积极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随着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网络安全风险、碳资产风险等新兴风险不断涌现。保险公司需要持续创新,开发网安险和碳资产损失险等新产品,以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低碳发展中的新需求。通过灵活调整产品策略和提升自身在风险评估、定价和理赔方面的能力,保险公司可以为新型电力系统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这些创新趋势不仅提升了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中的参与度,也为新型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何为新型电力系统?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能源互联网交易与运筹研究所所长钟海旺介绍,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等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

钟海旺表示,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依托数字化技术,统筹源、网、荷、储资源,以源、网、荷、储互动及多能互补为支撑,满足电力安全供应、绿色消费、经济高效的综合性目标,其结构形态将由“源、网、荷、储”四要素拓展为“源、网、荷、储、碳、数”六要素。

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则是指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碳、数”,针对研发、生产、规划、设计、运输、安装、运营、交易、退役等全生命周期,因产品质量、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设备故障、资源波动、电力供需、人为因素、环境污染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亡、财务损失、履约信用、网络安全、赔偿责任等风险而产生的保险产品、服务和模式。

《报告》显示,从保障范围看,电源侧主要保障发电设备生产运输、质量安全、功率保证、贸易信用风险,各类电站建设安装、运营风险以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风险等;电网侧主要保障电网系统资产全生命周期以及相关责任风险;负荷侧主要保障用户端用能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储能侧主要保障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运营风险,储能设备产品质量、效能保证、安全责任等;碳领域主要保障碳资产开发环节和碳交易环节风险,如碳汇项目保险、碳资产抵质押风险、碳排放权交易信用保证保险等;数字化领域主要保障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

鼎和保险董事长、党委书记郑添表示,为服务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鼎和保险立足能源主战场,2021年11月成立国内首个“新型电力系统保险研究中心”,重点聚焦“源、网、荷、储、碳、数”六大领域,打造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效益产出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目前已研发电化学储能产品体系、电力需求响应责任保险、电力负荷管理责任保险等15款创新产品。

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市场规模整体较小,但在新型电力系统迅速发展、新兴风险层出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报告》指出,根据不同能源类型风险保障需求,产品设计分为五大领域:太阳能保险、风电保险、水电保险、核电保险以及其他清洁能源保险。保障需求分为三个维度:各类发电装备在产品质量、功率和贸易信用方面的保障,发电设备在生产、建设、运营阶段的保障,以及电力系统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

《报告》提出,新型电力系统保险产品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风险精细化管理。这一目标包含3个核心要素:权属明确、标的真实、风险可测。要定制保险专属产品、识别环节关键风险、探索长期风险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裕度不足、出力具有波动性等特征为系统运行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保险公司需要针对系统特有风险创新保险责任,以适应新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通过创新和细化保险责任范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费,优化产品定价。

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发展,《报告》建议,强化顶层设计,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促进产融结合,推动行业全面发展;开发业务蓝海,探寻企业发展新路;提高行业协同,构建稳健保险市场;健全标准体系,提升风险减量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产品渗透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主动预防能力;通过数智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关注新兴业态,构建多元产品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