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银行的进城与下沉

沧浪时评

银行的进城与下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09 07:15

□杨巨人

城市尤其是热点城市,向来是各家银行必争之地。相当长时间里,进城是很多银行的冲动。可近期,不少大行的机构与业务纷纷下沉,触达县域甚至乡镇。这引起很多中小银行尤其是小银行的担忧。

工商银行在年报中指出,2023年完成670家网点优化调整,其中向县域地区投入网点57家,新增覆盖15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6.9%。邮储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持续优化网点建设布局,2023年新开业营业网点134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区域占比82.84%。浙商银行在2024年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狠抓“控成本、创效益”,并推动经营下沉、管理下沉、营销下沉,以精准高效触达基层和客户。

除了大行、股份制银行下沉,一些本就在基层、为农服务的农商银行也踏上进一步下沉之路,服务点扩展至农村和偏远地区。据悉,江苏邳州农商银行通过打造“乡村振兴驿站”和派驻“金融村官”,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农村地区,助力产业发展,推进村居治理。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也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工作,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村落院坝、农家炕头。

凡此例证,不胜枚举。足以说明,大行下沉带动中小银行的进一步下沉,是我国银行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对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助力乡村振兴、丰富基层金融产品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激活当地银行机构的求新求变等意义非凡。

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趋势给中小银行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可小觑,大行凭借其更低的成本与价格优势,会迅速抢占中小银行的优质客户,其在网络、数字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是中小银行不可比拟的。这种大小同台、实力不均的竞争,的确给中小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小挑战。

面对此势,广大的中小银行就只剩忧虑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用辩证的思维,持开放的心态,把压力当动力,把挑战当机遇,作好相应调整,积极应对这必然的趋势。

未来,基层不是蓝海,而是激烈竞争的红海,是大行小行都存在的生态。在遵循导向、遵守底线的前提下,中小银行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转变调整锤炼适应力,打造竞争力。

首先,主动“求异”,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对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支农支小是主责主业,有地缘、人缘,决策链短,对农业、农村、农民情况了解,是天然优势。这是中小银行区别于大行的根本点,所以我们要丢掉规模情结,以小为标、以小为美,打造“小、快、灵”特色。

其次,努力“找缺”。尽管农村市场已深耕多年,但在我们已有的服务领域,还有不少被遗漏的户、没有服务到位的人,还有很多机构到不了的“最后一公里”,这就需要继续发扬“泥腿子”与“铁脚板”精神,补人家做不了、做不好的业务缺口。

再次,积极“补差”。相对于大行,基层中小银行在网络运用、数字化经营、科技化手段等方面的确有短板,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向大行学习,在智慧化营销、产品设计、服务便捷化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升自己。

最后,诚心“结伴”。大行有成本、技术、产品的优势,但这些优势根本不足以独占市场,反之,在网点、人力、信息等诸多方面也有短板,这就为大与小的合作提供了空间。所以,中小银行要主动与大行“攀缘结亲”,双方相互赋能,在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实体、助力小微企业等方面多联手、谋合作,产生聚合效应。

而对于下沉的大行来说,由城入乡,重心与本意决不能放在增加了多少规模、争夺了多少优质资源,而是把出发点牢牢定位在责任与普惠上,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满足考核把下沉做成应景之作,变成短期行为。既然沉,就应静心,就要扎根,就要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上发挥大行的能力,久久为功,交出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