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金融保卫战(上)

斑驳旧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金融保卫战(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6-14 07:49

□孔鼎音

1949年5月27日,随着盘踞在杨树浦的最后一批国民党残军放下武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迎来了解放的曙光。自1842年开埠以来,上海从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县城发展为近代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对于刚刚在战场上获得胜利的人民政权而言,如何将这座超大型城市和金融中心治理好,防止金融动荡,保障人民日常生活,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另一场看似没有硝烟,却无比激烈的金融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打击银圆投机

解放初期的申城金融乱象丛生,金圆券“满天飞”,物价犹如脱缰野马,屡创新高,货币早已失去了正常的支付媒介的职能。市民一拿到纸币,就忙不迭地要将其兑换成实物方才安心。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为了迅速整顿金融秩序,上海解放不久,市军管会便颁发布告,明确规定“人民币为解放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一切公私款项收付、物价计算等均需以人民币为计算和清算本位”。要求1949年6月5日前完全废止金圆券,并规定以一定的比价回收金圆券。

随着市军管会一声令下,短短数日之内,上海市各大银行收兑的金圆券堆满了库房、营业大厅和走廊,总数多达36万亿元。金圆券虽然退出了流通领域,但广大“苦金圆券久矣”的上海市民却对人民币缺乏信心,他们一兑换到人民币后转身就去抢购各类日常生活用品,或者赶赴各处黑市兑换成银圆。以至于出现了人民币一大清早从银行投放市场,傍晚又回流银行库房的怪事。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堂而皇之地用银圆标价,将人民币拒之门外。坊间甚至还流传着“解放军打得进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相比受冷遇的人民币,银圆这种自晚明便流入中国的贵金属货币,却在新旧鼎革之际的金融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其黑市价格从最初一枚银圆兑换100元人民币一路飙升至1949年6月初的2000元人民币。当时,游弋在申城大街小巷的银圆贩子竟有8万人之多,位于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全市银圆投机分子的“大本营”。每天上午,聚集在这栋楼里的上千名“金融家们”事先谋划敲定黄金、白银、美元3种硬通货的交易比价,再通过电话与外部联系,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的银圆贩子参照这一比价进行地下交易,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整个地下黑市暗流涌动,严重影响着上海的金融稳定。

为了彻底铲除地下金融黑市这个毒瘤,市军管会当机立断,决定封锁证券交易所,将银圆投机分子一网打尽。在正式行动之前,为了不打草惊蛇,事先派出卧底打入大楼内部,获取第一手信息,并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1949年6月10日上午,经过周密部署,上海警备司令宋时轮指挥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兵分五路包围了证券大楼,市公安局局长李士英率领200余名干警,身着便衣分散进入大楼。执法人员一举抓获各类金融投机分子238人,当场抄没黄金3642两、银圆39747枚、62769美元、15459371元人民币,其他诸如呢绒、布匹、肥皂等囤积商品折合人民币约3500万元。通过这次“犁庭扫穴”般的霹雳行动,彻底捣毁了这个地下金融黑市的老巢。曾经猖獗一时的银圆投机活动遭到致命一击。人民币终于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站稳了脚跟。在这场与投机势力的生死较量中,新生的人民政权打了一个漂亮仗,为解放初期上海经济的稳定和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