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记者观察:努力提升“含绿量”

记者观察:努力提升“含绿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6-05 09:26

□本报记者 朱艳霞

传统意义上,保险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主要从负债和资产两端出发,包括绿色保险产品和险资绿色投资。实际上,保险公司的绿色运营能力、自身环境绩效管理在“双碳”闭环中也不可或缺。

绿色运营是长远制胜之道。当前,在ESG理念下,将从以往重视资本回报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转而重视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绩效”。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有责任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这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第一步。业内普遍认为,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不应只有良好的业绩增长数据,更要有可持续的发展目光和潜力。

绿色运营也是监管部门对于绿色保险体系规范的重要一环。2022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的碳中和”。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保险企业要“实行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绿色采购、绿色出行等,提高绿色运营水平”。

近年来,上市险企持续披露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也会披露绿色运营相关信息。2023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引》)中,创新性地纳入绿色运营,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细致的方向指引。

绿色运营也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业内人士建议,通过试点先在总部层面逐步完善能耗指标的数据收集统计体系,提升线上化、数字化水平,推动绿色采购,加强绿色出行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循序渐进推动分支机构参与,实现全公司的绿色运营管理能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保险公司也有了行之有效的绿色运营实践。例如,2023年,中国太保建成运营端碳足迹可视化管理平台,积极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建设“碳险家”个人碳积分平台;中国平安上线首个覆盖全体员工的碳账户系统,2023年累计减碳行为49.45万次,对应减碳量近1.8万吨。在理赔端,中国人寿财险通过AI图片智能定损、轮胎破损分类识别等技术有效降低理赔运营成本的同时,探寻汽车“低碳修复”技术。

当前,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更多保险公司将努力提升“含绿量”,按照《指引》建立数据收集与核算体系,规范披露相关信息。与此同时,保险业绿色运营情况也将更直观地呈现,更有利于向外界传达良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