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记者观察:利率下行周期下寿险产品如何转型

记者观察:利率下行周期下寿险产品如何转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26 10:16

□记者 赵辉

“原来高利率时代的很多做法在今天的利率下行期已经不适用。比如,原来的产品端主要是靠高收益提升对客户的吸引力,然后通过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获得较高的利差,再用利差补费差,从而给渠道更多费用。这种模式是外延式的扩张型导向,管理比较粗放,当然也带来了比较高的行业增速。但是到今天,随着利率下行周期的到来,随着以‘报行合一’为代表的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要重新认识这个底层逻辑。回归寿险基本规律看,原有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邮人寿总精算师焦峰说。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格局下,也面临很大的宏观政策调整压力。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一再走低,寿险业迎来了利率下行周期。

在利率下行周期,寿险公司原有的产品体系需要进行转型,原有以高固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产品体系需要改变。

那么如何改变呢?

第一,重新定位传统险的功能性,提升纯以寿险和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类型产品的比重。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刘渠认为,死差的主要来源是以寿险和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这类产品由于保障属性更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更高,其利润空间与业务规模均相对有限。因此,在传统寿险公司的利润表中,死差的占比往往不高。在利率下行、利差空间收窄的背景下,扩大保障型产品销售,提升保障型产品利润边际,可以对利差损起到有效对冲。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王珊指出,在日本,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医养服务发展的机遇,保险公司更多转向保障型产品,在支付和服务上进行创新。过去的20年里,日本的寿险和健康险占比持续提升,带来了稳定的死差。而且,日本保险公司近10年来发展出一种灵活组合型的保障产品类型,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按照产品功能,如重疾、医疗、护理等各类保障责任,对产品进行拆解和细化,实现保障类型的自由组合。

第二,加大利率敏感型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保底利率管理。比如,加大分红险、变额年金、指数年金这类产品的开发。焦峰指出,要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进一步降低保证利率,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率敏感型业务,改变现有较为集中的负债业务结构。刘渠指出,在负债端也要以固收资产的YTM为锚,做好成本管理。一是结构管理,合理规划传统、分红、万能等不同类型产品的负债比例,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公司整体的负债成本,缩短资产负债的久期缺口。二是保底利率管理。保底利率一旦确定便不可调整,过高的保底利率是产生利差损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加大“保险+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传统上,险资对实体产业的投资往往出于平衡资产配置的目的,收益主要来自市值增加与租金收入。新模式下,保险公司深度参与服务端的运营,通过精细化管理结合供应链的建设贡献利润。服务端利润的决定因素在于公司的经营水平,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很好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对利差损风险的抵御能力。例如,在泰康保险集团,长期分红的年金跟客户共担收益的年金销售,能占据半壁江山。核心在于泰康保险的产品锁定住了一批有长期思考能力、有长期需求的客户;另外搭配养老社区,让客户能够看到长期投资带来的效益,让客户感受到早期购买的保险产品为其未来十年、二十年生活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