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推进数字创新 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推进数字创新 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26 10:16



□宋效军 凌云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担当。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继续做强做优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机构迫切面临的新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数字金融助力

当前,各种数字技术和数字业态发展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经济发展也正如潮水势不可挡,其发展状况如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引人注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用户数字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金融体系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首先,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金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数字化工具和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资料,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兼具金融和数字化的属性,是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金融市场、金融活动、金融机构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具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技术行业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特别是促进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社会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资源有效配置作用。其次,数字金融发展已呈现全球化的趋势。数字金融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跨境支付、国际投资和贸易等活动更加便捷和高效。最后,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性的特征。数字金融借助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创新丰富便利的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

我国发展数字金融条件得天独厚。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坚实。我国拥有庞大的在线用户和移动支付网络系统,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超过9亿人。移动网络已经由城市向广大的乡村延伸覆盖,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系统也嵌入了各种消费场景之中,极大地方便城乡居民消费支付,降低了支付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政策环境良好。我国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模式规范》等相关规定和标准,引导数字金融健康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等。

普惠金融呼唤金融服务数字创新

普惠金融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已走过10个年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分层次、广覆盖的全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驱动的普惠金融创新模式,在拓展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质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数字经济快速且深度发展,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亟须深化金融数字化创新步伐,因而赋予数字普惠金融新的任务和目标。如,普惠金融服务广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下沉拓展数字化渠道;服务深度受限于传统供给方式,需要搭建数字化场景以促进金融服务与普惠群体深度结合;服务效率受到需求分散的制约,需要数字化运营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活力和增速;风险成本较高,需要数字化风控模式构建以推动普惠金融业务质效提升。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数字普惠金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必将释放巨大的潜力。

金融服务数字创新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体系,它是伴随数字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引领金融业步入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赋能数字经济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金融服务数字创新具有普惠、科技、共享特征,着力提高金融的普惠性,目的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特别是要让农村居民、中小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公正、及时、便捷、安全地获得金融服务。近年来,建设银行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推出的“惠懂你”“民工惠”“裕农通”等普惠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农民工和农村地区提供了特色金融数字化创新服务。不仅如此,而且已广泛融入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生活场景。金融服务数字创新还通过共享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率和普惠服务,实现公平正义。在供给端,通过生产资料的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价值;在需求端,实现金融资源的供给向更多普惠客户延伸,推动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数字创新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探索

金融服务数字创新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创新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实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助科技创新提升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整体服务效能,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围绕发展需求引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围绕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需求特点对金融服务产品进行改造创新,如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客户操作环节,缩短内部审批等反馈时间。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在数字化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建设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痛点创新推出小微企业快贷产品;针对降低服务门槛和提高效能,打造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线上生态,持续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成为门槛较低、效率很高的获客、活客数字化服务平台。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架构。针对客户及其所处行业特点调整优化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组织架构及资源配置,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组织架构再造,推动场景战略与银行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树立开放银行的服务理念,打造与各种生态场景相适应的银行经营服务体系。遵循商业本来的价值规律,探索在推动经济社会场景数字化的进程中获取场景和生态竞争优势。同时,要以数据应用为导向,建立与数据应用相融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银行数据工作从管理向运营转变。三是完善经营风险控制。一方面,针对客户特点创新风控机制,如通过交叉检验解决数据失真问题,通过替代性数据解决财务信息不足问题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手段和工具,加强对小微企业进行更精准地“画像”,创新建立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数字风控体系,提升数字普惠金融风控能力。

构建数字普惠赋能金融发展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一方面,提升数字信用建设能力。加强行业合作,如推动金融服务机构与行业协会、专业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组织加强合作。在客户信用评分上,运用多种行业大数据资源,给出较全面的客户信用评分、个人资信和消费需求,给出客户信用消费信贷额度,实现秒批秒贷。在抵押物风险管理上,通过建立抵押物数据库,对抵押物风险进行全程跟踪,动态评价,实时监测。在贷款审批上,运用生物识别技术,搭建客户识别、客户交互的语音平台。通过语音识别客户的身份,并完成支付、转账、客服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地方信用建设。通过行政手段,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指标体系、诚信考评制度和资信评级信息披露共享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将严格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完善政府激励机制促进发展环境改善。一是整合信息。可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和协调渠道,帮助银行机构获得更多客户信用相关信息,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数据驱动力。如,破解乡村数字鸿沟问题,推动政府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完善配套。可针对数字科技产业和普惠金融服务的行业特点,完善配套财税政策机制,通过降低成本促进服务下沉。三是政策帮扶。以能力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政府扶持政策提高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应用能力,从而降低金融服务风险,促进推广。四是加强监管。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确保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新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作为,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步伐,谱写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