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记者观察:便利支付措施还需更有温度

记者观察:便利支付措施还需更有温度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15 08:13

□记者 仇兆燕

支付服务是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一。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中外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移动支付便利性更是成为彰显中国对外开放诚意的一张名片。

实际上,任何国家和地区之间,只要有币种差异,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支付不便利问题。

境外人士在华支付的堵点与他国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略有不同之处。其中,与国外相同的点包括商户收单手续费率、国家和地区之间政策不兼容等客观因素。不同的点则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使用习惯差异。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有媒体报道的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国人的日常,但是对于习惯使用现金支付或刷卡支付的境外人士来说却有些“水土不服”。

随着支付习惯的变化,目前银行网点ATM机具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商户准备零钱现金找零的情况也越来越少。而境外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仍然为银行卡和现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现金的难度。境外人员在华支付时的“不便”和“落差”多源于此。

另一方面,对于提供个人隐私数据的顾虑。为防范盗刷、洗钱、诈骗等支付风险,中国在数字支付中往往要求“实名信息认证”注册,但境外人士较少有中国政府认可的个人信息。同时,境外人士对于身份验证涉及的隐私问题也有所顾虑,特别是短期旅游人士,多不愿以上传个人信息的方式获得支付便利。

敞开的国门更需彰显包容的态度——包容孕育机遇,包容创造价值。

如果移动支付方式暂时还不能被境外人士所习惯,保留刷卡和现金支付覆盖率,或许更能体现中国开放包容的诚意。我国可以在方便与安全之间寻找一个“向下兼容”的平衡点,例如,推出针对短期境外来华人士支付需求的金融产品,或许更能体现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