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 协同共建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协同共建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11 10:21

□张克科

2023年8月,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几个重要片区的指导性文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大湾区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机遇。这些新的政策出台,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从互联互通走向深度融合。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例,该地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面积虽仅有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则提出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将河套香港园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枢转化基地,以实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打造世界级的产学研平台的目的。

展望未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深港双方深度对接,借助河套的区位优势和合作基础,精心设计好创新科技共同体,做好资源共享的支撑平台和载体,谋划打造“河套湾区驿站”,以需求为导向,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创新大湾区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的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要素流通、制度对接和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协同。同时,集聚各种要素,将“河套湾区驿站”营造成为创业路上的加油站、补给点和朋友圈以及共建共享共创共成长的新家园。通过“河套湾区驿站”,深港协同创新可以建立新机制、营造新生态、走出新路径。

探索建立一个新机制。一是以市场主导、需求驱动、资源嫁接、城市依托为手段,瞄准产业变革,加大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依托河套跨境合作区,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大科学合作链的研发基地、行业检测检验服务平台、面向新制造技术的中试中心,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领项目库计划,培育新兴产业创业团队和载体锚地。二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有序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培育新产业研发团队,在研究生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试、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产业化落地等方面面向全球开放“河套湾区驿站”平台资源。三是争取在“河套湾区驿站”建立大湾区跨境跨区合作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规则。最大限度开放深港两地间人员、资本、实验室器材和信息资源在驿站范围内流通互动共享。

精心营造一个新生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具有“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的独特优势,也是唯一的在同一园区内拥有两大口岸(福田口岸、皇岗口岸)、三大通道(口岸、保税区一号通道、广深港高铁三大跨境通道)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是连接港澳资源最便利的平台。因此,构建跨区域、跨领域、跨制度的,可以集聚各种要素、破除藩篱的协同共享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生态概括来说就是“一体三链”,即建设好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布局市场链、价值链、服务链的无缝衔接、多元衔接。其中包括,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等。

勇于走出一条新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和路径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机制。首先可以将深圳与香港正在实施的重大产业创新布局对接。如将深圳基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产业集群与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新兴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将两地的三组资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线做硬、软、实的要素对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在关键领域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带。在新兴领域推广应用数字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共享经济,鼓励地区间产业合作实现有层级、有重点、有类别、有协同的发展路径和复合多元模式。以河套新驿站的模式,打破盲区、误区的旧思维方式,建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新模式,形成“1+1大于N”的局部经验。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和优势产业资源,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动国内国际市场,建立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中的设计思路和成功经验未来也将给粤港澳三地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系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