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 勇立潮头 大湾区融合绘新篇

勇立潮头 大湾区融合绘新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11 10:21

□本报记者 于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5年来,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东风吹遍各行各业,推动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动。

一大批创业青年怀揣梦想扎根于此,为大湾区建设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前沿科技企业潜心研发,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贡献新动能;港人北上、澳人北上引领新风潮,推动大湾区人文融合互通。大湾区迈出坚实发展步伐的同时,正书写新的春天故事。

筑梦前海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梦工场是圆梦的地方。”这句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前海梦工场”)随处可见的标语,是这个特殊创业园区服务深港青年的初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同年,在香港生活20多年的郑思怡决定将事业重心转到深圳,前海梦工场成为她北上创业的首选。在前海梦工场北区,郑思怡创办了创业加速器Bays work,为初创团队提供办公空间以及工商服务、财税规划、高新孵化、资源共享、创新投融资等一揽子专业服务。

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郑思怡深知创业不易。“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深圳前海创业,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内地,在这里打拼出一番天地。”郑思怡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郑思怡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和产业政策优势,深港两地政府都在推进青年人才创业资助计划,帮助大湾区青年创业就业,以完善的创业生态和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这是香港青年的机遇。

“作为深港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前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港澳青年来深创业的政策,包括人才住房、租金补贴、科技资助配对基金、国家高新认定资助等,为港澳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在这里能更好地借助两地资源,快速成长。”郑思怡说。

2023年国庆前夕,香港艺术文化青年会签下了入住前海梦工场的合作协议,投身前海创业大潮。该协会负责人黄文健告诉记者,“深圳是对多元文化最为包容的城市之一,所以我们坚持到前海来落地,相信两地青年在一起会互补互助,携手成长。”

仅去年一年,前海梦工场引入引进香港青创企业228家、港人224名,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621家。截至目前,前海梦工场共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层次人才团队12家,团队总融资额超42亿元。前海梦工场已成为香港青年内地发展的“首选地”和“第一站”。

越来越多的港澳创业青年选择扎根前海筑梦,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前海合作区贯彻落实《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前海30条”,持续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落地,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不久前,前海园区运营有限公司联合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推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入园授信业务落地,通过政策额度定贷的模式创新征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港人港企在内地信用融资难度大问题,进一步大幅降低港澳青年初来前海就业创业的门槛。

Bays work作为最早入住梦工场北区的企业之一,也成为首批享受梦工场入园授信服务的企业,获得银行290万元授信融资。“有了这笔贷款,我们有足够资金心无旁骛地发展主业,继续轻装上阵在前海筑梦。”郑思怡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前海梦工场近半数为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前海梦工场也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唯一的青年创新创业跨境合作示范区,广东省和香港特区政府认定的首批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成为前海的标志性展示窗口。

创新蝶变

“一湾碧水,两城相拥”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202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随着《规划》落地,深港协同创新迎来黄金期、按下了“加速键”。

“《规划》出台的当天下午,明显感受到园区企业的激动与振奋。”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糖科技”)CEO何耀威表示。入住河套深圳园区5年以来,舒糖科技逐渐探索出香港实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销往全国的商业模式,利用大湾区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产值从零已迈入千万元级。

2023年2月,舒糖科技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也意味着成功探索出一套资金跨境便利流动的“河套模式”。

从0到1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资金供给。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专注于创新高端生物材料产品研发,并竭力推动基因药物和创新疗法的发展的百达联康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同样面临轻型企业的融资痛点。

“公司一直处于小步快跑的扩张阶段,拥有大量的资金去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制剂资金,是公司‘起跑’时的头等大事。”百达联康创始人邓扬说道。此时,上海银行看到了百达联康的发展潜力,用“雏鹰宝”为企业送去300万元的信用贷款。

据上海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在初创期,很多科技企业虽有重要研发成果,却并未实现量产出货,就像只嗷嗷待哺的雏鹰,推出‘雏鹰宝’,给企业提供首个300万元纯信用授信,呵护‘幼苗’成长。等到企业形成一定的订单规模和体量,再去配套优化服务。”

最终,邓扬将这笔钱用于研发和工资支出上,成功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上海银行不仅仅给了我们授信,还在投融资以及财务等多方面给予很多指导。算得上是我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邓扬坦言。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蝶变,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向而行的生动注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张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