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养老保险三支柱保障“老有所养”(中)

养老保险三支柱保障“老有所养”(中)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10 10:04

□马强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现实性问题,不仅需要以切实有效的第一支柱为基础,还需要逐步推广第二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更需要强劲的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及全面发展的养老产业体系的支撑、协同和全社会力量的参与。

养老金保障领域面临客观问题

虽然中国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金保障领域蕴藏着巨大商机,但就当下而言,中国养老金保障领域还面临着下列无可回避的客观问题,需要逐步科学谋划,提高商业养老金融效率,释放商业养老金融领域的巨大动能。

一是中国现有养老金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尚未打通。同一加入者在第二支柱体系中储备的养老金尚无法转存到其在第三支柱体系中的养老金储备账户,同一人的该两个账户尚无法互联互通,养老金的灵活性受到制约。

二是中国市场上第二支柱产品投资能力和投资范围受限。行业呈现重固定收益资产投资、轻权益资产投资的现象。另外,符合实际需求的第三支柱市场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产品供需适配性较差、产品供给不丰富、个性化和创新型产品短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中国针对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税收优惠力度尚不足。目前,中国政策部门规定的第二支柱投资上限为加入者税前工资的12%,该比例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第三支柱针对个人养老金试点的年抵税最高金额为1.2万元人民币,覆盖面不大,对加入意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居民加入动力性不足。

四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轻服务、重销售思维。在第二支柱中,经营主体尚未形成受托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和产品分销的有效服务机制;在第三支柱中,经营主体也尚未建立起体系化的咨询、账户管理、产品开发、投资管理、产品分销、服务资源聚合和延伸衔接等机制。未来行业向重服务、重销售机制转变将不可或缺、势在必行。

五是中国第三支柱养老金领域的经营主体在销售商业性养老金融产品后,向客户提供配套性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和感受的整合能力或供给能力匮乏。后续拓展乏力,客户黏性孱弱,供需关系存在脱节及断裂,影响营销端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保险业新的增长动能和有效需求

商业保险是依据大数据法则、以向人们提供约定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为经营内容的商业性风险管理制度,其保障性、储蓄性、互助性、补偿性、射幸性、有偿性、自愿性、资金融通性等特征,将其定位为实现人们风险保障和风险转移的风险经营金融行业。在最大诚信、互助、为众及人性关怀的基础上,依托个体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以及专业的资金保值增值功能,减少事故损失、提升个体应对风险能力、减少总体风险概率,从而有效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服务公共安全,助力社会治理,维护公共稳定,这些要素成就了保险机构准公共金融企业的特征。

康养产业是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交融一体的产业,需要长期稳定的经营理念和效益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具备细水长流属性的经济部门。随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逐步进入老龄化,中国社会的康养需求将从一元化基本照护型延伸转变为多元化体验感受型,将呈现出个性化、品质化、多层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康养产业的服务对象以及康养产业自身对风险保障和风险分担需求密集,康养基础设施等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且稳定、具备适度效益结构,这与保险机构资金规模大、资金周期长、负债经营、追求收益平稳等特性高度契合。

保险业的立业根本,是源自居民对自身拥有保险利益的财产、资产、身体、健康、寿命、生命等标的的风险保障需求和风险转移需求。当社会进入老龄化后,作为保险标的的本源载体——居民已经转变为高比例的老年群体和逐步进入老龄期的中青年群体,社会主流需求将无可回避地转向老龄群体为需要主体的健康、养老、医疗、医药、养生文旅等康养领域。保险业将无可选择地面对只有适时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经营模式、业务形态、资金汇聚和运用方式等,才能有效保证保险经营的稳定性、成长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保险业经过数十年快速发展,取得了数千倍增长的耀眼成绩,但3年疫情以及国际形势大变局的当下,保险业面临着增长减速、竞争加剧、业绩受挫、客户向大机构汇聚、从业人员大幅度波动等问题。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保险业在负债端面临着保险业务增长乏力、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险销售内卷问题突出、居民收入降低和保险购买能力减弱、客户资源集中消耗、产品分级严重、销售人员队伍萎缩严重等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保险业资产端也面临着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债券资本市场处于下行周期,投资收益率缩小,资产荒、优质资产难寻等问题。简单说,曾经支撑中国保险业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红利、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市场红利、渠道红利、产品红利、投资红利等已逐渐消散,保险业需要在巩固和完善既有市场和成绩的基础上,用更大的勇气改旧立新,用更加敏锐视角发现挖掘新的增长动能和有效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其他老龄化国家进入中度老龄化后的社会基本特征来看,社会需求低迷、经济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经济陷入低速发展、社会创新和投资徘徊不前、内部市场逐步饱和并开启国际化拓展、银行存款利率逐步下调、保险产品定价利率下调、就业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金融机构出现爆雷、具备增值保值功能的保险产品受到青睐等,虽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因各国国情不同各有差异,但其中若干情形已与中国当下部分问题趋近雷同。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已经进入巨大变革期,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中)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