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专家观点】坚持“受托理财”本源

【专家观点】坚持“受托理财”本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10 09:00

□孔祥

2024年年初,银行理财市场延续2023年以来先抑后扬的走势,逐步走出“破净潮”“赎回潮”阴影,回暖趋势渐明。与此同时,风险偏好下降趋势从产品端渗透到资产端,理财产品大幅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理财资金“存款化”明显。从短期看虽然有助于业务规模企稳,但迫使中间业务收入费率承压,中长期不可持续。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存款化”既受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短期内尚未能扭转追求确定性收益的理财观念相关。

理财机构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是迎合投资者需求、抵抗市场波动、推动业务企稳的有效举措,但长期来看,低收益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分利与弊两方面来看:

满足客户需求,有利于规模企稳。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理念已经融入心理预期和投资习惯,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在当前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仍然偏低的背景下,理财机构选择在底层资产增配现金及存款,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的影响,满足大部分投资者对稳健回报的追求,甚至吸引了部分银行存款客群。同时,现金及存款配置比例的提升也有助于降低产品收益与股市债市的关联性,抵御风险资产波动造成的赎回压力,维护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避免大规模、非理性赎回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2023年下半年股债市场震荡并未引起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原因。

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理财机构向资管机构转型。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由利差模式调整为依赖管理费的中收模式。在市场景气度和风险偏好下降、理财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理财机构在低收益段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纷纷通过“降费让利”来吸引和留住投资者。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宣布下调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销售手续费率等,以价换量,通过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来维持自身业务规模,但也进一步加大了盈利压力。过去理财子公司的单位产品中收为40-50bp,当前相关产品只有20-30bp(参考Price/AUM等指标),而中收空间的狭窄容易出现增规模不增收入的问题。此外,理财产品对存款类和债券类资产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机构投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一级市场估值水平,使理财机构离“受托理财”本源越来越远。

间接助长机构套利,不利于权益和股权资产配置,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随着政策利率不断下调,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为历史最低水平,央企国企能获得3%以下的贷款优惠利率,一些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甚至降至3%左右。与之相反的是理财收益的逐步回暖。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1%,固收类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2023年末达到3.76%,2024年1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64%。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的倒挂产生了套利空间,投资者可以拿低利率贷款资金去投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在实际业务中难以真正实现且涉嫌违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无效空转,不利于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性的实现。

2024年,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银行理财市场。理财机构应把握机遇,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优化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推动机构回归“受托理财”本源。

(作者单位: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