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推动转型金融应有金融工具支持

聚焦博鳌亚洲论坛

推动转型金融应有金融工具支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4-03 07:42

□记者 朱艳霞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一带一路”绿色原则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绿色低碳融资年缺口约6万亿元,未来应该有相关金融工具支持转型金融。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主要投向新能源、电动车以及新能源设备组件等‘纯绿’产业。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不仅要在‘纯绿’的产业进行投资,还要在高碳行业投资能够减碳、能够转型的经济活动。例如,在钢铁、水泥、造纸、公路交通、航运、航空等行业中,要大力推动转型金融。”马骏说。

要做好转型计划

“转型计划是转型金融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可靠、可信、科学、符合《巴黎协定》也符合‘双碳’目标的转型计划,就很难做转型金融,也可能会出现‘假转型’‘洗绿’的风险。”在马骏看来,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和转型金融发展需要突破几个难点。

第一,要建立转型金融的框架和体系,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转型计划等要素。

第二,要在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接轨。马骏表示,当前国际的趋势已经不能仅披露融资主体,还要披露环境方面的效益。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承诺采用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披露准则作为主要基准,中国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尽快按照国际标准来构建我国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

第三,要加大力度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听上去是实体经济的一个板块,实际上与金融高度相关。”马骏称,现有成熟的绿色技术能让中国减少一半的碳排放,另一半需要应用更成熟的技术。而发展这些技术由谁投资,就涉及金融。在他看来,要大力动员像PE、VC这样可以承受高风险的资金进入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同时也需要政府作为启动者、孵化者推动生态圈建设。

马骏坦言,这两年,转型金融热度很高,但是难度很大。据其测算,未来30年,中国绿色低碳融资需求累计将达487万亿元,平均每年约16万亿元。“最近几年,我们的融资约10万亿元,约有6亿元的缺口。”他表示。

去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支持碳减排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投入绿色发展当中。马骏表示,商业银行在近20个领域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推动了新能源产业以及一些工业减排发展。要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建议人民银行未来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支持转型金融。

此外,马骏表示,地方政府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财政补贴绿色金融活动。例如,湖州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用财政资金对绿色金融项目进行贴息,而且已经开始对转型金融项目进行贴息,这些做法值得推广。

防范“假转型”风险

2016年至今,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贷款余额分别为30万亿元、2.5万亿元。

马骏表示,在绿色金融范畴,接近“纯绿”项目,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绿色目录来提供融资服务。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如何识别绿色项目、如何对绿色项目进行贴标。

“现在很多识别还是人工的,效率较低,成本比较高,也容易出错。对绿色资产进行自动化识别,可以用AI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改善,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马骏表示,还有一些银行开始构建ESG评价体系,例如,建设银行推出一套ESG评价方法,对79万家企业客户进行量化评级,并将量化评级应用到未来的信用风险评估上。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企业也存在类似“洗绿”“碳锁定”等“假转型”现象。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假转型”风险?

马骏认为,如果出现大量“假转型”,整个市场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假转型”风险。第一,要有明确的转型目录,把符合条件的转型经济活动列清楚;第二,必须要有可靠的可行的转型计划,而且最好有第三方的认证。

对于转型金融工具,马骏表示,目前,绿色信贷约占我国绿色融资的80%,这与中国的金融体系特征有关。“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和保险类转型金融工具。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内企业的杠杆率普遍比较高,很难获得低成本的贷款和债券资金;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不一定是财务风险,很大可能是技术性风险,需要保险工具进行风险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