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记者观察:“情绪价值”消费成潮流

记者观察:“情绪价值”消费成潮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3-31 13:34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吴彬】

回顾2023年的热词,围绕“情绪”主题的多巴胺穿搭、电子木鱼、20分钟公园理论、职场发疯文学等榜上有名。《DT商业观察》发布的《2023青年消费调研》(以下简称《调研》)显示,近一半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人们从单纯的“购买-使用”,变成主动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者。

公开资料显示,“情绪价值”本为营销学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价值”能够具象化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附加价值。“情绪价值”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结合《调研》数据来看,如果一件商品/服务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或者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贵一点也可以买。比如,现在年轻人之所以钟爱购买价格不菲的泡泡玛特盲盒,就是因为在购买过程中可以拥有多重情绪体验,从打开包装前的好奇、打开时的紧张以及打开后的惊喜,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随着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逐渐浮现,消费品的种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记者浏览淘宝平台发现,不少商家提供“情绪价值”树洞陪聊、陪伴逛街、失恋安慰等多种形式的情绪产品。在收费模式上,有单次、包周、包月等多种定价模式,消费者还可自行定制产品方案。

而在营销模式方面,食品行业似乎总能及时、精准地为消费者奉上味蕾和精神上的双重抚慰。比如,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发疯式”营销文案,经由网友的二次创作,一次次被推向高峰。不论前面的内容多么天马行空,最终结尾都会落为“今天是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谁请我吃?”,可谓是点睛之笔。

如今打工人在公司内部忍受着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上班时很难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许多负面情绪无处发泄。单从文字表面来看,“疯狂星期四”发疯文案有时似乎充满着负面情绪,但其阴阳的语气和鬼畜的表达却也充满着戏剧效果,不失为一种无伤大雅的调侃。

可以预见,未来消费行业将在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方面大力钻研产品和服务模式,也许下一个情绪热潮不是“发疯文学”,但一定是消费者和商家基于情绪价值的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