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要闻> 借鉴巨灾风险防范国际经验

借鉴巨灾风险防范国际经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3-27 09:39

□常青

通常而言,巨灾风险既涵盖自然灾害,也涵盖战争、恐怖袭击等非自然灾害,可能会带来潜在巨大损失,并对经济社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行业,保险业将在应对巨灾风险及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降低巨灾风险的影响,并且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再保险行业作为保险业的风险“压舱石”,也将基于其专业能力进一步助力风险管理,减少巨灾风险对保险业的冲击。

基于此,巨灾保险已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也在巨灾应对及管理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相对而言,国外巨灾保险建设起步较早,巨灾保险制度体系相对完善,能够较好地应对巨灾风险。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将更好地助力建设中国特色巨灾风险体系,赋能韧性社会发展。

海外巨灾保障模式具有多样性,但仍需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同发挥各自优势。

因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保险市场成熟度、灾害救助体制和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海外不同市场在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上存在多样性。而不同保险制度的选择将决定其性质以及风险责任最后的承担者。

例如,美国政府强制性要求房屋所有人投保洪水保险,并针对洪水易泛滥地区给予保费补贴,政府将承担最终的赔付责任。这种模式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商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却会使民众造成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不仅使得政府财政承压,而且导致民众会忽视通过自发投保商业保险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

而在英国,洪水保险则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并通过发达的再保险市场实现风险分散。政府虽不参与洪水保险产品的经营运作,只致力于降低风险的政策管理和提高民众防灾意识,但这一作用仍不可或缺。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建立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在日本、新西兰,地震保险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参与。保险公司负责商业化市场运作,政府配合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具有较强的引导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国家均配备了再保险制度,有效地进行了风险分散,并增加了承担巨灾风险的能力。例如,慕尼黑再保险作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集团,凭借积累百年的承保数据、风险模型和遍布全球的风险专家团队,不断对环境、极端天气等风险进行持续投入和研究。此外,包括慕再等在内的国际再保人也在积极探索另类金融手段促进巨灾风险管理,推行保险证券化,利用巨灾债券等金融衍生品把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更进一步地分散风险。

中国巨灾风险机制已初有成效,但仍需持续弥合保险缺口。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因而有着地域分布广、风险种类多、风险频发的特性。但得益于中国政府不断探索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例如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发展巨灾保险”划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经济韧性,不同省份结合地区灾害特性进行的一些巨灾风险管理项目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中国当前对于自然灾害的投保率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慕再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在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总损失中只有约3%得到了保险保障。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一情况依旧严峻,对比全球平均38%的保险渗透率而言,中国巨灾风险的保险渗透率相对较低,仍需通过保险弥合保障缺口。

当前,中国巨灾保险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社会对于巨灾风险意识不足,并过分依赖政府财政和救助,对以保险方式转移巨灾风险的认识不够,加大了政府负担,也使得保险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仍需进一步提高商业保险的覆盖率。同时,除了建立项目间或区域内的统筹机制,更高效地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灾后救助及重建外,还要建立通过再保险作为多样的风险分散路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分散灾害损失,以更好推动保险业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作者系慕尼黑再保险大中华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