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要闻> 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蔡强:要有战略定力

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蔡强:要有战略定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3-26 09:25

大家一谈到利率下行,就会担心、焦虑甚至过度反应。但是海外市场都经历过这样的周期。要对这个周期有正确的认识,对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从较长的周期看,利差损可以被消化,可以被多年的新单平滑、稀释掉。如何认识和看待这样的周期?

不要总看后视镜

当我们对风险认识不正确,就会出现错误的应对举措,甚至过度反应,就会出问题。保险公司就是要做好利率下行周期下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应对风险管理,而不是回避风险。保险业的价值就是风险管理,没有风险存在,这个行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怎么做?

第一,要建立长期视角。许多保险公司针对低利率的应对举措都比较短期,这好像我们开车时总是看后视镜,但最重要的是要往前看。保险公司在做资产配置时,应该具有长期性,而不是只看短期的收益,要跨越周期看投资回报,而不能根据之前三五年的情况推断未来。长期目标一旦锚定,中间怎样波动没那么重要。短期的利率波动在长期会被平滑掉,这是保险做逆周期风险管理的方法。

第二,要有前瞻性。精算是支撑保险经营的支柱,精算一定要有前瞻性。如果精算都按照最保守的假设来弄,就好像设计师设计房子时,为了安全到处都是支柱。这种设计下,房子肯定塌不了,但根本没法居住,因为空间太小。寿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要专业化和精细化,不仅要看后视镜,更要看前方,要结合市场的情况、经济的发展来做精算。

第三,要有战略的定力和担当。在利率下行周期,风险增大,很多公司管理层害怕犯错,非常保守。这其实就是不担当,从长期看,就是最大的风险。如果整个寿险业长期都充斥这样的思维——回避风险,不犯风险——行业就没希望,就不再被需要。利率波动越大,风险越大,给寿险公司带来的机会就越大,就越倒逼寿险公司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构建自己的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未来,至少50%的利源要来自死差

如何面对利率下行的压力?

首先要进行转型,增加死差收益。今天行业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来自过去的欠债。正常情况下,一家寿险公司不用担心利率上行,也不用担心利率下行。因为寿险公司的核心利源应该是费差、死差。但是这几十年,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过度依赖利差驱动,高度集中于中短期储蓄型业务,差点变成了财富管理公司,而不是风险管理公司。所以当利率下行时,压力才那么大。

寿险公司应该回归保障,现在是该调整的时候了。未来,我们至少50%的利源要从死差中来,才能够消除利率下行的影响,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在投资方面,只需要获得稳定的平均回报率即可。在渠道方面,也要加强渠道能力建设。在之前行业大扩张阶段,整个行业几乎变成了大资管行业,渠道销售能力快速退化,大家都卖容易卖的中短期储蓄型产品,未来随着行业回归保障,渠道销售能力也要进化,要加强基本功培养。

其次要提升长期投资能力,确保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利率下行带来的第二个压力来源于资产负债的久期缺口。这个缺口让我们对于利率变化非常敏感。寿险产品负债的久期相对都比较长,投资期又往往比较短,带来久期不匹配。如果利率下行,到期的投资又面临着再投资,其投资收益率不能与原有负债的预定利率相匹配,就会出现利差损。为此,寿险公司应该提升自己的长期投资能力,确保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长期债券出现,从发达国家看,保险公司是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

最后要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升消费者风险共担的理念。要减少利率下行的压力,规避利差损,不仅要靠机构,也要靠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我们不能只是想着降低预定利率,还要通过与消费者共担风险,来疏导利差损风险。有关各方应该引导消费者购买风险共担的产品,如分红险、万能险等,并进行相应的消费者教育。这样资本效率又高,利差损风险又小,而且还能够提供真正到位的客户价值。

警惕寿险业“慢性病”

利率下行周期,寿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这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利率下降,寿险公司投资收益亦会下滑。但是,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利率下行时,寿险业相当于得了“糖尿病”这种慢性病,它对寿险业发展有害,但短期并不致命。在长期的进程中逐步进行调整就可以。但是,当利率突然上行时,对寿险业的影响反而是“心脏病”,可能会一招致命。一旦市场利率突然上调,针对已经销售的大量锁定收益的、高现价的保险产品,客户可能会选择退保,这会对寿险公司的现金流带来较大影响。

(本报记者 王方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