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斑驳旧影】近代江苏扬州的钱庄与票号

【斑驳旧影】近代江苏扬州的钱庄与票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2-02 09:03

□程太和

钱庄

清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二十一子夜,扬州辕门桥一带失火。火灾中有600多间店房、民房被烧毁,单是被焚的钱庄就有14家。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扬州闹市区钱庄的密集程度。

据地方史料记载,唐代,扬州就有“柜坊”(钱庄的雏形)。明万历年间,随着扬州盐业产销和商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办理货币出纳、兑换、存储、结算业务的钱庄业开始在扬州兴起。明末,扬州就有钱业公所。清嘉庆年间,扬州钱铺(即钱庄)遍及各城镇。同治年间,扬州城区有鸿德、德春、聚和等钱庄。光绪元年(1875年),扬州盐商周扶九等集资创办聚盛钱庄,毕儒臣任经理,后周扶九、萧怡丰又创设裕丰隆钱庄。周、萧为扬州盐帮中之巨商,后开设的裕源银号,资本金约100万两,汉口、江宁(南京)、九江、芜湖等商埠均设有支店。光绪六年,旧城四望亭有裕新钱铺,教场街有同泰号等钱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久孚钱庄开业,资本金10万两。光绪末年,扬州叶翰甫与苏州洞庭东山丝商刘、王二姓合资,创设大生钱庄,兼营淮南场盐,当时在扬州钱业中首屈一指。大生钱庄后改为怡大钱庄。

辛亥革命后,扬州动荡,盐商纷纷迁往上海,两淮盐务机关也改设南京,通泰两属及淮北西坝各设盐业转运所,扬州不再成为两淮盐运的中心,亦无承接办事的机构。1912年上半年,盐商几乎没有行盐,以致市面萧条,金融阻滞,7家大钱庄全部闭歇,其余中小钱庄亦相继停业。同年12月,新运司张弧奉命来扬,积极恢复两淮盐运秩序,至1913年2月,盐商多数由沪回扬,官商合力,共谋振兴两淮盐务,盐运始有起色,金融业亦随之复苏。扬州已停业的钱庄也纷纷复业。

1914年,扬州怡生钱庄开业,资本金15万元。1915-1919年,先后有怡大、立丰、达昶、生元、鸿大、衡昌、恒丰、立昌等钱庄开业或复业。在此期间,同福、久孚、晋康、同兴源、德源等钱庄先后闭歇。1920-1923年,扬州钱庄因盐业需款倍于往年,金融活跃,各钱庄盈余甚丰,钱庄由原来的14家猛增到31家,资本总额增至60.8万两。

北伐时期,扬州钱庄颇为不振,永康钱庄因周转不灵,亏欠沪、镇、扬各行庄及零星散户“二七”银25.4万两,于1927年6月闭歇。1928年初,润康、恒和等12家钱庄相继闭歇。1929年,疮痍稍为平复,各钱庄业务渐趋平稳,有钱庄20余家、钱铺(兑换店)187家。1933年有钱庄17家。同年4月,扬州钱业公会奉令实行“废两改元”,钱庄因失去了洋厘兑换差价而逐渐凋零,1935年仅剩7家。同年6-7月,汇昌永、惠余、达昶、怡生4家钱庄相继停业。至1937年4月,仅存宝兴恒、德兴、生余3家,扬州城区沦陷前全部停业。

日军侵占扬州后,至1941年10月以前,仅有钧泰、福康等钱庄7家;后畸形发展,至1945年增加到61家。是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钱庄亦纷纷停业清理。扬州城区钱庄申请复业并领到营业执照的只有13家。

近代扬州钱庄业以资本金的多寡为标准,分大、中、小三等(又称为福、禄、寿),当时扬州大、中、小钱庄资本金总计在80万两以上。

扬州解放后至1950年5月,城区德兴、达昶、润康钱庄自动停业,永源、庆余等钱庄也相继停业清理。

票号

清初,为确保官饷运解安全,设立镖局。官署和商贾运送大宗现银,均托镖局保送。乾隆年间,山西平遥商人雷履泰,首创日升昌票号,经办汇兑业务。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日升昌票号在扬州即设有分号。号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开设之阜康票号,同治初年也在扬州设立分号,此为南帮在扬州设立的唯一票号。同光年间,晋帮与南帮票号在扬州设立分号的有七八家之多。晋帮各票号扬州分号中,以日升昌业务量为最。平遥蔚丰厚票号于1916年改组为蔚丰商业银行(改组后总行设在北京)后,在扬州设立了代理汇兑处。辛亥革命后,随着总号的倒闭,扬州分号亦先后办理结束。

扬州的票号分号虽晚于钱庄,但因总号实力雄厚,通汇网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在新式银行兴起之前,盐商需款往往求助于票号,其地位远在钱庄之上。辛亥革命后,票号一蹶不振。1916-1917年,票号总号相继倒闭,扬州分号的业务为银行、钱庄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