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立足普惠视野,谋划金融“五篇大文章”

立足普惠视野,谋划金融“五篇大文章”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2-01 08:06

□李庚南

1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会议要求,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毫无疑问,普惠金融始终是金融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而“五篇大文章”问题的焦点往往也集中在普惠领域。因此,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恰恰可以五篇文章一篇做,通过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及养老金融的深度融合,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而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个突出表现,恰是绿色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在推动普惠领域市场主体绿色发展方面能力不足,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短板。

尽管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发展目标、服务对象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在理念上是一致的,都关注公平、可持续发展。二者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形成互补短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协同效应。一方面,绿色金融的创新能够盘活普惠主体所拥有的生态资源,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从而有效化解普惠金融领域固有的抵押担保瓶颈。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夯实绿色金融基础,为普惠领域市场主体的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支撑。但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不是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统筹协调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展布局,实现二者在发展理念、科技赋能、管理机制、业务资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进而产生正向乘数效应。这方面,二者的深度融合无疑还有很大的空间。

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提高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金融如何助力科技创新?从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大型、头部的科技企业,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其实往往是金融机构抢夺的优质客户,金融对科技支持的难点恰恰是在普惠领域。

从普惠金融角度看,做好金融支持科技发展这篇大文章,关键要聚焦有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着力打破金融供给存在的短板与资源错配现象,增强普惠金融供给与科技企业需求的适配性。第一,在理念上要打破唯抵押担保的信贷理念的束缚。要拓宽视野,从创新型企业创始人的角度去发掘企业的信用价值,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第二,要创新与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对接的金融产品,帮助初创型企业盘活无形资产,拓展抵押物范围。

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

目前,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已充分融合。在金融科技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普惠领域的效率。金融数字化全面提升了金融效率,优化了金融功能,大大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和覆盖面,有效降低了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以及获得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门槛,推动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但是,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深度还不够,数字金融在普惠领域的运用还存在诸多难题。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字鸿沟”。二是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匹配的公共信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存在打破数据“孤岛”与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矛盾、征信与信用体系的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三是数字金融在赋能普惠金融方面的精准性尚待提升。针对特定困难群体的普惠金融还存在服务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

推进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核心就是要关注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或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把他们包容进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之中。通过补齐制度机制短板,强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引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为低资本和困难群体提供低成本的可得性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

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深度融合

从普惠金融的内涵看,养老金融显然是普惠金融的必答题,也是普惠金融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当前养老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第二支柱因不具有强制性,整体覆盖面较窄;第三支柱建立时间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二是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部分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问题。三是养老金融意识欠缺,产品适老化程度较低。

推动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针对养老金融客观存在的发展瓶颈,从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维度出发,充分整合银行、保险、信托等行业资源,协同推进。在养老金金融方面,除了通过稳步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养老储蓄等渠道夯实第三支柱外,还应积极探索提升第二支柱的有效路径,包括推行ESG管理、推动大中型企业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等。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一是要强化保险在养老服务中的社会托底功能,积极推进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二是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个人养老财富管理业务和养老财富消费业务,同时要强化金融适老化管理,关注老年人的金融健康问题。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要探索差异化激励机制。同时,需要加强对养老金融的监管,规范养老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和养老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