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转型金融加速创新

转型金融加速创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2-01 08:05

□葛敏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演变,金融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在中国,绿色金融如春笋般勃然兴起,然而,其并不能覆盖和支持整个实体经济的能源转型。一些“两高”企业因其经济活动不属于“绿色”,面临着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困境,但又需要巨额投资以推动其自身的转变,转型金融俨然成为一种趋势。

转型金融,即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为那些传统的碳密集型经济活动和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一概念不仅是对绿色金融的延伸,更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精准把握。转型金融有效地弥补了高碳排放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双碳”大背景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正朝着低碳方向转型,那些传统的、高耗能的能源产业正逐步向绿色的、低碳的能源产业过渡,这一转变过程使得转型金融的发展趋势已然明朗。2023年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金融机构在当前及未来的环境中注入了新的竞争力,也意味着转型金融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落地情况待提升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虽然2023年转型金融项目逐渐增多,但与绿色金融相比,转型金融的落地情况仍有待提升。2023年我国境内新发行转型类债券共62只,合计规模约422.23亿元,债券类型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为主,两类债券发行规模分别占转型类债券总规模的61.28%、33.35%,发行人主要来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碳密集行业。

除了债券的发行,银行、信托业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在推动转型金融领域方面,布局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碳减排支持领域,开展面向绿色低碳行业的研究。

2023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指引,如河北省出台了首个转型金融指导文件,也是全国首个定位于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指导文件。上海印发了《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及其使用说明,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支持行业。金融机构在为高碳排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时,也陆续完善了相关的标准进行参考。例如,3月,苏州农商银行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共同发布了“盛泽镇纺织行业减排方法学”初稿及“盛泽镇纺织行业碳信值评估”。建立纺织企业基于单位产值能耗的分级标准,希望通过不同分级导向不同利率的绿色金融支持,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上的自主提升和节能降耗。兴业银行湖州分行为了满足企业“煤改气”资金需求,于12月落地全行首单转型金融项目贷款。2023年,转型金融目录的陆续出台,既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安心之措,亦为待转型行业拓展了融资途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2024年开展转型金融机遇和挑战依然并存。

面临风险管理要求更复杂

转型金融的难点在于如何证明资金切切实实帮助减少排放,有计划且有步骤实现减排计划。目前的办法是通过目录界定传统高排放行业的哪些项目和活动符合转型要求,但是由于制度依据和数据依据缺乏,绿色产业目录存在局限性,甚至某些高碳排企业在银行信贷指引中属于限制性行业,银行为这部分企业继续发放贷款缺乏依据。同时,转型金融涉及的高碳排企业往往转型金额较大,回收期较长,风险较大,收益偏低,虽然有政府与监管部门自上而下推动,但是金融机构和大部分企业的整体积极性不是很高。

2024年转型金融面临的风险管理要求更加复杂。因此:

第一,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和标准框架的建立,为市场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和支持。同时强化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合规要求和风险控制。在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以及推动地方先行先试等,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第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转型金融项目的风险管理。在如今产业互通、链接全球的时代,实体经济的转型风险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金融领域,并构成金融机构新的风险挑战。在高碳排企业转型的背景下,能源政策、新能源企业竞争,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等多方面因素都将影响传统能源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而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外在转型过程中,若企业或项目不在转型目录中,或没有行业转型的评估标准,银行难以为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企业提供融资,面临的声誉风险、社会责任这一块的压力也会显著上升。这些都意味着金融机构在支持“双碳”目标过程中,必须要增强对转型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强化压力测试,积极投入行业标准建设中,提升各项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能力。

第三,为了应对多类型企业,银行应当做好转型金融贷款产品的创新工作。积极探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国际碳保理融资、碳收益支持票据等业务;充分运用投资银行产品,鼓励用投贷联动的方式提供融资,支持高碳排放企业向低碳或无碳经营模式转型;建立健全基于转型金融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转型信贷产品研发;同时加强对自身员工的培训,培养储备金融、环境、绿色产业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人才。

第四,加速数字化金融创新,扩大对外开放金融合作,在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数字化金融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金融机构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和创新,用数智手段强化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探索引入支持低碳转型的优良外资金融机构,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回顾2023年中国转型金融的发展,可以看到转型金融取得了显著成果。展望未来,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预计中国转型金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我们也应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力度,确保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