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以金融普惠民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以金融普惠民生

普惠型小微贷款近5年年均增速25% 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1-18 08:01


□记者 胡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开启了“以金融普惠民生”的伟业。普惠金融是情怀,更是初心。1922年,党中央在地处赣闽边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以“经营下沉”“平价借贷”“普惠民生”等方针指导金融活动,提出“组织农民借贷机关”“实行低息借款”等建议,被理解为根据地对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探索。

百年后的今天,普惠金融早已不再是小范围的摸索,而是深入人心的理念。政治引领、政府推动、政策激励之下,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到承载了我党“以金融普惠民生”初心的著名革命老区江西赣州,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站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起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

关注普惠金融需求的场景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单一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重点群体需要,有必要从综合金融视角统筹发力,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

在江西赣州银座村镇银行董事长陈斌看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地区和群体仍得不到充分的服务;金融服务产品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金融服务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服务的成本虽已持续降低,但部分地区部分困难群体还是难以承担等问题。

尤其是需求的场景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正变得越来越明确。京东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朱太辉细数了几种典型情景——通过信贷服务、股权融资、保险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中国城镇化率2025年将接近70%,目前有约3亿户籍和就业分离的新市民,需要综合满足其创业就业、住房保障、医疗教育等金融需求,提供针对新型城镇化、新市民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居民收入增加后,多元化理财服务需求应运而生,这要求金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还需要综合推出理财、保险等服务。重度老龄化背景下,应面向老年人口提供健康保险、大病保险、财富管理等一系列养老金融服务。为助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培育繁殖、应对自然灾害等提供多元化的信贷、保险、担保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这也正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优化信贷投向,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可持续发展,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指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研发特定群体专属普惠金融产品”的用意所在。

“众所周知,普惠群体的金融需求有短、小、频、急的特点,每个主体对每一种产品,例如,保险、信贷、理财的需求都比较小,但又具备多面性,单线服务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认为,目前我国探索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或许会成为满足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的落脚处,这些服务站能够整合信贷、保险、理财等,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普惠群体的综合需求。

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这类“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普遍具备“政务+金融”功能,依托智能柜台设备、智能POS机和移动金融体验终端,提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并配备专人负责。服务站还能办理缴费、查询社保医保余额、社保卡挂失及修改密码等业务。值得欣喜的是,部分地区正把“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提升作为当地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重点群体综合需求的质效。

普惠理财要在“普惠性”上下功夫

普惠信贷与普惠型保险是普惠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近5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5%、16%,达到28.5万亿元、12.4万亿元,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700多亿元,支持脱贫群众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400多万户次。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已覆盖农林牧渔各领域,2023年1-8月,覆盖农户1.4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7万亿元。

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下一步的工作来看,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将成为监管引导的重点。其中,信贷投向应指向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可持续发展,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普惠保险将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力争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之理财当前服务超1亿投资者、年创造近万亿元收益,已成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方式,这使得发展普惠理财兼具较强的政策性意义与现实性意义。2023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构建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

“现有的理财体系更偏向高净值人群,适合低收入群体的理财工具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财产需求具有巨大的释放潜力。”莫秀根判断,相较于生产性、消费性的信贷需求,普惠群体的理财需求发展空间更大、更具有可持续性。

而如何突出“普惠性”,无疑是摆在普惠理财面前最重要的一项课题。朱太辉认为,普惠理财服务要坚持针对性、动态性和简洁性——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偏好,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服务;根据不同经济发展、居民就业、收入增长,以及居民风险、收益和流动性偏好的变化,动态调整理财产品供给;针对普惠理财客户的金融素养和能力,在产品结构设计和理财产品宣传上做到简洁、明了、易懂。

从人口总数来看,当前还有13亿国人尚未得到理财服务的覆盖。随着普惠理财产品服务体系逐步构建,普惠理财将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这也对投资者保护、教育与陪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普惠型理财强调更低的门槛,部分人群对产品理财的收益与风险实质把握不够强,所以要注重普惠理财产品结构的简洁化,尽量按年化来展示业绩和预期收益率。”朱太辉解释道。

现阶段,将普惠性体现得最明确的理财产品莫过于养老理财。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2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推出以来,共有6家理财公司发行23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投资者累计购买金额超过17亿元。已发行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都取得了正回报,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4%。

树立与长尾客户共存共荣的服务理念

当前,更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不是为了完成监管考核目标,而是将普惠金融融入自身发展战略,将长尾客户作为业务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风险分散的策略手段。

在陈斌看来,优质的长尾客户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和意愿,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利润。“这类客户可能来自小微企业、农民、学生等群体,他们有金融服务需求,但一直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普惠金融可以将这些客户纳入服务范围,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同时也能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但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长尾客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莫秀根认为,从短期来看,长尾客户会受到诸如“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小额的个人或家庭信贷抗风险能力仍是更强的,因为个人的信誉维持是驱动零售群体还本付息的主要动力,即便短期内无法偿还,有收入后也会补足。实践证明,零售群体的还贷能力仍是相对更稳定的。

朱太辉认为,关于长尾客户的风险问题,需要从当前阶段的特殊性和历史的一般性综合来考虑。特殊性是:疫情防控期间,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进行了多次“延迟还本付息”,小微信贷的不良压力大,不少银行存贷息差下降,已与不良率大致相当;而长期的一般性在于: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质量逃亡效应”,即经济下行时期资产价值下降和小微企业抵押物减少,银行通常会优先收缩小微企业贷款,而不是大型企业贷款。

对此,朱太辉建议,首先需要银行机构树立与小微企业共存共荣的发展服务理念,坚定服务定位;二是需要加强对银行机构的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支持;三是需要银行机构加强银行信贷与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合作;四是需要银行机构利用数字科技和大数据,提升风险定价的精细化和延迟还本付息的针对性。

从机构层面的具体应对来看,陈斌介绍,要想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下长尾客户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刻画客户脸谱,做好客户准入管控;加强客户资质审核,做好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客户具备还款能力和意愿,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