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

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2-27 10:44

宋伟 熊鹰 周恩

“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农民增收。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工银村镇银行(以下简称“璧山村镇银行”)发展过程的研究,聚焦产业振兴,围绕支持农民实现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总结“接地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路径,力求为乡村振兴探寻银行实践、为中国乡村金融建设提供方案。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层逻辑

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靠的是乡村产业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这必然需要外部资金的推动。人口流动、农村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和“三农”基本盘的稳产增产,背后所潜藏的需求即是银行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农业规模化、农民人均增收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率上升,由此满足新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农户、家庭农场、农村新型经济体和新市民的经营及消费需求,提供便捷的服务必然成为银行关注的领域。

如何盘活利用好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资源是破题的关键。根据课题组所在区域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理解,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财产共有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村民小组)行使所有权。“三权”分置下的流转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不动,经营权流转。同时,目前本区域内的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未有实质突破,表现为不可交易、农民无收益权、抵押权。

“三农”基本盘的稳定,是国家的“红线”,更是“底线”,也是作为村镇银行的天然市场和主攻方向。总结起来就是“谁来做、做什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当地保供量和从事该行业的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二是经济作物的种植,把当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相关土地政策结合起来;三是林牧渔产业;四是产业融合,关注农业链条为纽带的新型产供销模式,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扩展产业业态的客户。

璧山村镇银行的服务模式与路径

如何当好“试验田”和“先行基地”?村镇银行面临网点少、科技赋能程度低、产品价格无优势等现状,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答案,唯有站在战斗前沿、守正创新。

差异化路径是破局的关键,总结起来有三句话:市场在哪里,如何获客,匹配什么产品。

重庆璧山区下辖9个镇6个街道,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约921亿元,三大产业增加值4.6∶48.9∶4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万元。

为了有针对性地寻找目标客户,近几年来村镇银行进行了实践和摸索:一是掌握本地农业保供量;二是掌握执行农业保供量的客户主体;三是甄别对接上述名单中的目标客户,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建立稳定的获客渠道需要批量化,而网格化是最好的营销方式。农字头的五抓手,分别是农业农村委、供销联社、市农业担保集团、村支书和村里大户、区属重点国有农业企业。璧山村镇银行紧紧围绕上述支农五抓手,一是做好划片包干、分片对接。二是下定决心当好田坎信贷员。对农业主体建档评级做到区域全覆盖,建立农户、农场及合作社基础信息库。

借力政府、激发合力,必须寻找契合点。地方农业农村委承担着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责,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供销联社则是主力军,承担着农资供应的主渠道、国家队和保供主责。协助其出台有利于本地“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村镇银行服务的“三农”客户行业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靠天吃饭”的效应。在领域上,涉及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对象上,涉及农户、返乡入乡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在行业上,除了经济作物,还有养殖育种;在贷款方式上,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农机具、大棚设施等涉农资产的抵押。

璧山村镇银行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不断完善银政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银政合作、联合开展尽调及贷后管理等方式,较好地处理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实现了支农支小业务健康发展,旗帜鲜明地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近年来村镇银行分别与区供销联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发改委、土交所共同创新推出了多种贷款产品。

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近年来,璧山村镇银行坚持业务定位,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深化乡村振兴的金融使命。

2021年,璧山区三合镇蛋鸡养殖带头人因迁址新建急需资金实现新项目达产,但苦于没有融资增信而搁置。璧山村镇银行获悉后实地调研,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委、联社和村委会,创新推出“旺农贷”产品,建立政银风险分担机制。2021年9月29日成功发放“旺农贷”200万元,解决了企业资金缺口,带动周边农户10余人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借款人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成为璧山地区最大的生态蛋鸡养殖场。

“旺农贷”产品是璧山村镇银行根植“三农”、践行农村金融服务、坚持创新的一个真实缩影,也是该行盘活涉农生物资产、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成功尝试,标志着该行支农惠农又添新模式。在该模式下,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中型农机农具、生猪等生物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农民在集体经营体中的股权、地上作物、生产资料定作物等均可纳入担保范围。

通过上述举措,一是乡村振兴服务便捷性明显提升。2022年在人民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中位列重庆市37家村镇银行第一;在乡村振兴考核年度评估中列辖区36家金融机构第三位;2022年成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二是乡村振兴服务品质明显提升。首创的拥军贷被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推广,旺农贷项目被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评为“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十大优秀实践项目”。

我们的思考

近年来,紧紧围绕“农”字、“小”字扎实开展工作,保持了发展理性,把准了市场节奏,厘清了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守市场定位,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定自身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规划为契机,系统谋划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行动方案,确定“路线图”,制定“时间表”和“任务书”,从战略意识与企业文化层面营造发展乡村振兴金融的氛围。二是优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顺应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方向,聚焦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方式,走村进巷,扩大村镇银行的朋友圈。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带动农户和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

坚持产品创新,提升特色化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特色创新。创新产品上,打破思维定式,找准需求抓手。既要习惯埋头苦干,也要学会仰望星空。在创新中,要在充分调研当地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区域需求等基础上,推出有特色、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做成拳头产品。二是紧密联系实际。进村、进社区,发挥“田坎信贷员”优势,了解每一户农户、农场主情况,与社区结对共建,充分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发掘需求,通过举办整村授信的方式,研发专属于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三是持续政银联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利用本地法人优势,主动对接政府涉农部门,探索建立银政、银担、银企沟通与合作机制,全面掌握辖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村三权改革等信息。

坚持小额分散,办成“小而优”的特色银行。村镇银行基于定位约束、资本约束和使命约束,必须坚持做小、做散、做深,精耕细作不贪大求快。农村市场有限,农村市场主要是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在做精做细中找到发展空间,思想上不能急着“进城”,真正做到了解农村市场、农村客户。深层次地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切实推动业务结构向“三农”、小额聚焦转型。在批量化获客手段上,要找好那根牵线的针;在网格化综合营销上,要坚决下沉到底,真正地用脚步丈量土地;要找好合作伙伴,积攒合作的力量。

做实风险防控,办成“精而美”的精品银行。一是银政风险分担。通过引入政府风险分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对“三农”发放贷款的风险承担比重,解决了“三农”因缺乏担保而出现的融资难问题,降低了信贷资金不良贷款风险。二是银担风险分担。通过引入国有担保公司,互相推荐客户,联合开展尽调和贷后管理。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协同合作可减轻农户贷款抵押负担。三是健全增信措施。通过“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扩大农村产业的融资渠道。引入农村产权鉴证机制,促进乡村资产交易,提高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林业权、房屋所有权等的利用率,增加农村特殊产权的增信担保,有效缓释贷款风险。

(作者单位: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