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推动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

推动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2-22 08:04

□王明昌

由救灾向防灾、由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灾害管理向社会共治的风险治理的转变,是联合国推动减灾体系建设的公认目标。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是社会化风险治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需要鼓励保险业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全面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化风险治理体系将逐步成为主流

当前我国的风险治理体系还处于以政府为主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特大灾害面前可以有效抵抗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然群众个体自我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社会财富风险暴露也在增加,叠加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金融诈骗等各类新兴风险不断涌现,社会的整体风险实际上是在快速增加,人民群众对风险的关注已经触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安全有了更高要求。政府主导的风险治理亟须社会化力量充实,进而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和人员压力。

事实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在倡导风险的社会化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治理手段,是社会化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保险业全面参与风险的社会化治理。特别是2023年初下发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银保监办发〔2023〕7号),更是掀起保险业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全面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一个新高潮。

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具有天然优势

保险天然与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保险企业通过转移风险和提供风险减量管理服务降低被保险人风险。保险业在社会化风险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保险风险转移、灾害保险理赔、再保险风险分散等多种方式降低灾前风险、减少灾害损失、救助受灾群体,是政府灾害风险管理的有效补充,保险企业可以作为灾害风险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坚力量。

(一)主动降低风险具有内在动力

当前保险企业盈利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主动为客户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降低被保险人的出险概率和事故灾害程度,降低保险赔付率,促进承保盈利,这种行为是主动的内发性行为。

(二)保险机构人员队伍完备、机构布局广泛

当前我国完备和广泛分布的保险队伍是对国家专业化风险治理体系队伍的有效补充。同时,遍布全国各地的机构设置更是为保险业深度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三)风险敏感度高、风险管理专业性强

保险企业长期与风险打交道,通过处理大大小小各类理赔案件,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风险画像。与大多数被保险人因灾害事故的低频高损固有特征而存在风险侥幸心理相比,保险企业无论是对风险整体的感知还是对风险深度的探知,都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有利于帮助被保险人精准识别风险隐患;同时,再保险、保险、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等机构有一大批精通各细分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配合与之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能够帮助被保险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排除风险隐患,治未发之事故。

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社会化风险治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业的参与可以作为突破点,需要率先破除制度、技术和社会文化制约。

(一)顶层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保险监管制度需要更注重对保险服务的科学支持引导。二是风险减量服务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必须有政策推动和制度引导才能有效推动风险减量服务走深走实走远。

(二)技术壁垒有待破除

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对风险全面认知是核心。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需要全面的风险数据和精细的分析模型来支撑。

一是风险数据壁垒。与风险相关的数据主要包括致灾因子数据、承灾体数据、减灾能力数据和历史灾害数据。保险机构难以从权威政府机构获得长序列和实时的风险监测数据;由于保险公司之间出于商业竞争的角度也很少主动共享标的数据和理赔数据。需要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统筹数据共享,为保险企业开展数字化风险减量服务提供支撑。

二是模型技术壁垒。当前我国缺乏全面支撑风险减量服务的模型。首先风险量化模型在各种细分领域不健全,广度不够。其次,风险减量管理涉及风险的全流程管理,风险模型深度不够。当前的多数风险模型主要聚焦在大尺度损失评估,难以有效支撑精细化风险减量服务。风险分析模型还要向纵深发展,能够辅助精细的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管控、灾害事故救援、保险理赔和灾后恢复等。

(三)保险文化需要提升

相比发达国家高度的保险认同感,我国社会公众在公共安全方面已经形成对政府的强烈依赖,对保险的接受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车险、医疗保险等保险已经逐步成熟并被广大群众接受,但实际社会上对保险的认同感仍处于较低水平,保险从业人员与社会大众的良性互动不足。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是推动中国保险文化建立的一针强心剂,将有效促进保险业参与到风险治理过程中,让保险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的建议

保险业需紧抓国家大力推动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管理服务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机构优势,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数字化工具,实现保险业从幕后向台前的转型发展。

一是建议行业监督服务部门牵头建好基础设施。建议尽快出台风险减量管理服务的各项配套标准规范,指导各保险企业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科学合规开展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构建风险数字化共享服务平台,协调共享政府部门权威风险数据、协调共享各保险公司标的和理赔数据,供给多维度、多视角风险分析模型工具,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保险企业提供便利,减少行业重复投入。

二是建议各保险企业加大风险减量管理服务的投入。建议各险企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风险减量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对风险的全流程监测预警和管理,并让风险数据得以沉淀,实现数据资产化,更好服务企业发展;加大人员投入,让培养有素的专业职工和聘请的第三方人员高频率走进客户,为客户开展不同形式的风险咨询服务,形成与客户的友好互动,构建良好的保险文化;加大产品供给,创新保险产品方案,特别是为能源、交通、水利、农业等国家基础设施和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商贸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风险管理产品方案,以“服务+产品”模式打破高风险不能保的魔咒,为国计民生提供综合保障。

三是建议再保险企业做好对保险业参与社会化风险治理的全力支持。再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数据、人才、资金和全球布局的优势,为国内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提供全流程赋能:辅助保险企业开展保险产品方案创新,并通过提供充足的再保支撑分散降低国内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构建并输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风险模型,为保险业全面客观评估风险提供量化工具,让保险业在看清、算明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作者单位: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