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2-20 07:55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内涵,正确处理金融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付英俊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遵循。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内涵,正确处理金融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归宿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与西方金融逻辑的本质区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关怀困难群体,回应人民期盼。要健全具有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聚焦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持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要用金融服务化解社会痛点和百姓难点,担当社会责任,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增添金融动能。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金融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指引新中国金融事业由弱变强。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既充分体现出金融发展的政治性,也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促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金融部门要将其作为立业之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业要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源,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和空转运行。金融创新要围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根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四)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关系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是“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优化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拓展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金融体系“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增强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以及全球第二大保险、股票、债券市场,但我国金融体系“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9月末,国有大型银行总资产167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达42%。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从目前的“大”转向做优做强,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充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二)正确处理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时代十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从国际竞争力上看,我国离金融强国尚有差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把握金融发展和安全的两点论,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以稳求进、以进固稳,以金融发展促金融安全、以金融安全保金融发展。

(三)正确处理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但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金融高质量发展应着力于解决不充分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增强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投资、理财、资管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时,金融高质量发展又应着力于解决不平衡问题,针对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国有企业融资与民营企业融资等不平衡问题,围绕民营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能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

(四)正确处理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自主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立足中国实际的金融发展,要求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满足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与实体经济开放不平衡,金融市场开放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开放,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不断提高金融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开放更好地联通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高水平开放成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银行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五大路径

(一)写好“五篇大文章”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和壮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银行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应适应新形势变化,以支持科技创新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等。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要发展金融转型,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应着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使金融服务触达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推动养老金融供给创新,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发挥数字技术对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创新和拓宽数字金融场景应用。

(二)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担当作为。积极响应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倡议的推进和实施,积极以金融力量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驱动银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推进金融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创新是促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持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商业银行应把改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服务民生作为金融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创新运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科创基金等多种方式,创新优化知识产权融资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加大支持新能源、绿色交通、传统产业降能减排转型升级的力度,支持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新变化,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针对性,差异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四)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为前提,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精细化风控能力,推动建立更加全面、精准和实时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风险预测和预警,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商业银行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五)着力提升金融开放水平

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深化海外布局和全球经营。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开放水平,积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质效,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积极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重组、投融资等活动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合作,引入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补短板强弱项。有效发挥“鲇鱼效应”,不断增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研究员、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