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金> 记者观察:农村“土特产”这篇文章如何做

记者观察:农村“土特产”这篇文章如何做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2-14 08:34



□本报记者 章丽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土特产”的发展,一头连着农民增收致富,一头连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色”。如何立足地方农业产业特点,深耕产业特色更鲜明、生态优势更显著、金融需求更集中的农业特色产业,做好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探索的方向。

一方面,“三农”具有低收益高风险、可抵押品少、地区差异化、市场化程度不足、基础设施欠缺等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对“三农”主体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准入标准、风险评价等体系,导致出现抵押难、贷款难、扩大难等问题。

金融机构应以盘活农业农村资源资产为切入点,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广农村动产融资服务,增强涉农主体融资可得性并拓宽覆盖面。如,探索开发“产业+保险+信贷”金融服务合作模式,通过产品共创、客群共拓、场景共建,解决产品单一、客群单一、服务单一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为“三农”主体提供融资支持和增强风险保障。

另一方面,“三农”主体普遍具有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区域金融生态建设及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较差等特征,因此“三农”金融运营效率低、成本高、风控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只靠传统手段无法满足现代“三农”金融的发展,需以数字化转型来助力扩面,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金融机构可以大数据为突破口,有效利用精准、完善的政务大数据,构建“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信贷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实现信贷服务在授信申请、准入审查、授信评级、风险预警、利率定价、合同签订、借款还款等七个方面的“自动化”,鼓励“三农”客户或企业通过APP、网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平台发起贷款申请。多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举措,不仅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提高客户的信贷服务体验度,更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金融机构可依托各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聚焦优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做好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村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为高科技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定制金融产品,可作为金融机构的尝试方向。探索产业到户兴农、经营主体带农、集体经济助农、就业务工富农、科技引领强农等联农带农模式,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增强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建立下沉式服务机制,选派金融服务顾问,主动融入企业,为企业出谋划策,针对企业发展特点,提供专业建议和金融方案,帮助解决流动性管理、供应链生态圈构建等方面问题,打好产品服务组合拳,做企业的智囊团、百宝箱、守护者,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