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记者观察: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金融服务

记者观察: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金融服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30 08:20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刘宋文】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方向。看似平平无奇的“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业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金融机构依托各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推动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金融服务,推动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扎根基层,在“土”上下功夫。要想做好金融服务,必须深入一线。以“五进入”活动为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指导各金融机构集中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的教育宣传,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等,上海岛、下田垄、进牧区,把金融知识和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

深挖资源,在“特”上做文章。在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下,特色就是竞争力。今年4月,全国首家“沉香”特色支行——邮储银行沙琅沉香支行挂牌成立。该支行立足茂名电白“中国沉香之乡”的资源优势,以支持沉香产业发展的专项贷款产品“南药贷”为抓手,全力满足沉香产业中的种植、家庭作坊、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客户的融资需求;在梅州,险企围绕梅州柚全产业链研发新型保险产品,例如梅州柚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探索将嫁接新芽、种植新品等环节的风险纳入保险服务范围,降低市场价格和自然灾害风险。

全面把握,在“产”上谋布局。随着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将涌现更多新的农村金融业务需求,意味着金融机构迎来重要的业务发展机遇。围绕农业产业的升级,金融机构可以研发基于“土特产”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全客群的创新金融产品。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为涉农项目大规模投融资创造更多发力点。农民农户增收和知识素养水平提升,对于高质量金融产品及信用体系、金融教育、消费权益保护、个人理财等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总而言之,推进“土特产”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金融机构要综合考虑地方实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做好金融服务,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