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互联网保险创新之路怎么走

互联网保险创新之路怎么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21 07:41

□苏文力

十多年前笔者从银行跨界跳槽到保险行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在银行互联网创新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全可以复制成功。而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很不一样,最耗费精力、与客户接触最多的环节是销售,而不是服务。

当时销售的产品类型主要是一部分短期保险,没有太多吸引力。基本未从客户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便于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身边有这么一部分客户群体,他们拥有较好的保险意识和明确的购买意愿,不想被销售人员打扰和忽悠,更看中产品的性价比,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网上选择购买更加实惠的保险产品。这要求产品一定要简单实惠,让客户容易理解、愿意接受。于是,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健康险期缴类产品上。

确定将产品形态区别于线下销售的同类产品,我们大幅简化了保险条款,重点覆盖客户的主要健康风险,之后引来了许多客户围观。虽然流量有很大增长,但转化率还比较低。为此我们启动了数字化运营,记录运营过程中的数据,从中分析找到成交漏斗中的问题环节,下功夫提升购买体验,销售额逐渐上来了。

可很快分支机构就有了意见,一些业务员反映该产品影响了其客户开拓。客户看到网上保险产品的巨大优惠,同样期待线下也能享有更多实惠。业务员还感受到了公司发展的新信号,对自身的未来前途产生了怀疑。

相比较传统销售渠道而言,我们的销售额实在不值一提。显然不能为了这点保费收入,影响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此时的市场竞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业内大公司还在观望,但一些小公司已经积极参与进来,快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给出的价格甚至更为优惠。

市场竞争越来越惨烈,我们的产品销量很快失去了上升势头。

回顾这段互联网保险创新历程,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主动躬身入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极调整应对。无论是公司团队还是个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获得了宝贵的经历和经验。

由于对保险行业本身存在认知局限,错误地认为保险与银行都是金融业,处理的都是信息,互联网化的实现路径大同小异。而实际上,保险产品相对比较抽象,客户购买的是对未来风险的管控,可客户一般不愿意想到未来的风险。只有在恰当的场景下,通过与客户深入交流,取得相互的信任后,才能拓展客户的保险意识,进而推荐合适的产品。

客户对保险网站的关注度比较低,通过引流获取的客户访问量很有限。客户即便进来了,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没有太多耐心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保险产品条款。大多数人只是匆匆浏览一番,很快就离开了。

在特定场景下,一些简单的保险产品会有比较好的销售转化率。比如在网上购买机票的场景下,顺带销售航空意外险。这样的场景是保险公司竞争的稀缺资源,拥有场景的商户有很大的话语权,导致保险公司几乎无利可图。

鉴于保险业务的这些特点,设想成为保险销售的主渠道,显然不够明智。现在看来,当初应该定位为辅助销售的角色,着力于帮助公司扩大客户群体,在深入经营好客户关系上多作贡献。可以借助互联网接触更多客户,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宣传保险的理念,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推出一些网上简单实惠的保险产品,吸引客户亲身体验,需要时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的风险管理问题。而且单纯依靠线上是不够的,必须要与线下的业务活动相结合。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全方位接触客户,培养客户建立完整人生保障体系的意识。

当互联网团队主动为公司现有体系提供帮助,必然会赢得周围部门的认可,这既能发挥出自身的特长优势,又不会造成利益冲突,协同互补,会给公司整体收益带来大幅增加。

互联网保险这波浪潮似乎已消退,大家逐渐冷静了下来。可随着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曾经在互联网创新上的许多不可能正在成为可能。我们还应对其保持足够的关注,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