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16 09:21
□徐楠 郜湘莉 记者 章丽铃
“调研、做方案,花了8个月时间。”忆起“贷投批量联动”方案出炉,时年58岁的原安徽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安徽省银行业协会原会长徐光亚坦言,“没有先例参考,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最紧张的那段时间都睡不着,得吃安眠药。”
“我们做成了一批过去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起步期科创企业,甚至是过去我们不敢想象的客户。比如生物医药类企业,可能前期没有任何营收,缺少固定资产。传统授信模式下,我们基于对风险的考量,不敢去授信。”徽商银行自贸区合肥片区支行行长张书果说,“通过‘贷投批量联动’,诸如像景泽生物、若森智能、锐世数科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早期科创企业在我行实现了首次银行债权融资,其中有40多户已获得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
作为安徽金融业助力科创发展的一次创新之举,“贷投批量联动”走过了两年。近期,《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此进行调研,寻其因、观其效、看发展。
提出理念——打造资金循环机制
合肥一度被冠以“风投城市”的称号,但其实,合肥是产投而非风投。凭着“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合肥出现了京东方、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一批现象级产业地标,科创也成为合肥的代名词。
独木不成林。如何让科创种子星火燎原,最终成为安徽科创森林,除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外,重点在于孵化初创期中小微科技企业、培养科技领域后备军。
高额的研发投入使科技型企业在初期急需资金支持。但该类企业普遍自有资金不足、产品未成型,风险高、估值偏低,既难以获得社会资本的股权资金,又难以获得银行审批的债权资金。
从投资角度看,PE/VC机构往往会在科创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前景初步显现的情况下,才会投入更多的资金,以避开企业的死亡谷。“就算企业是在正向发展范畴,如果资产有缩水的话,比如它的估值下降了、二级市场的股票下跌了,或者是新技术出现导致企业的想象空间压缩,进而估值下跌,这些对于股权来说都是风险。”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夏梦表示。
同样,银行亦担心债权损失。科技型企业高成长、高收益、高不确定性、轻资产的特征,与银行安全审慎经营理念不相适配,银行主动服务的意愿不强,是全省信贷服务“洼地”。数据表明,产业链中不到10%的头部成熟企业融资规模占到全链融资规模的85%-99%,而数量超过90%的初创成长期企业融资规模仅占1%-15%。
简而言之,不敢投、不敢贷的原因是风险与收益不平衡。如何破解?2021年初,原安徽银保监局提出一个设想——贷投联动。
“在供给端,我国当前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信贷资金占主导地位,股权投资门槛高。应强化股贷联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和股权投资有机联动、同向发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家龙表示,我们考虑将“投行”思维引入传统商业贷款服务,以科技企业高成长投资收益抵补部分银行债务融资超额风险。同时,通过银行的信贷投放为投资机构增强投资信心,实现投资与信贷双轮驱动融资供给。
可以说,在这一理念下,贷投双方互为背书,可推动金融和资本向科创企业早期和产业链前端延伸。
此外,该局将贷投联动业务进行“打包批量”操作,即“贷投批量联动”。此举改变了对单家企业授信融资的模式,一方面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单户投资或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以解决“看准行业赛道,看不准单家企业”的信贷难题。
方案落地——实现政府引导市场
增强放贷信心,首先要解决风险补偿问题。“最佳方式是内部联动,也就是银行总行设立投资公司,自己投自己贷,以投资收益补偿贷款风险。”徐光亚说。
这一想法源于投贷双方各自的运营特点。通俗理解,如果银行对10户企业每户放贷1000万元,其中一户出现偿贷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为10%。即便银行获得其他9户的贷款利息收入,仍不能抵补风险。而投资公司收益源自企业股份分红,其收益并不固定,哪怕一户投资失败,总投资收益可能会依旧可观。
“并非所有银行机构都拥有投资公司,大部分银行无法开展投行业务。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条外联的路径,由外部投资公司与银行建立资金循环通道。”徐光亚说。
这也面临问题。其一,科创企业基础薄弱,纯商业化投资公司的“逐利”特性,决定了其往往不愿意支持前景尚不明朗的初期科创企业,又或者附加条件超过这类企业的承受能力。其二,如何确保外部投资公司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三,股权溢价收益通过什么渠道来弥补银行损失。
“支持科创其实更需要公益性,愿意支持企业又能保证风险。所以,我们首先考虑和地方政府以及国营投资公司合作,以政府引导市场决策,为金融机构获客提供依据的同时,反哺市场主体,形成良性循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施其武说,在企业选择上,我们根据合肥乃至安徽的科技产业布局,针对性补充产业链空白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企业。
通过对合肥市科技企业分布情况进行摸排发现,50%左右的高技术高成长企业集中于高新区。因此,高新区成为“贷投批量联动”首选试点地区。
2021年,原安徽银保监局联合安徽省银行业协会、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制定“贷投批量联动”方案,包括三项运行机制,即贷投联动、批量对接、风险补偿,环环相扣。
2021年10月18日,方案正式发布。工行安徽省分行、徽商银行、民生银行合肥分行、合肥科技农商银行为试点银行,首批开展“贷投批量联动”业务。合肥高新区基金管理机构——合肥高新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合肥高投”),负责投资业务,所获股权溢价进入高新区财政。高新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超额风险准备金,用于备付试点银行贷款损失。这笔资金池可撬动信贷投放10亿元左右。
“试点初期,资金池资金主要通过地方财政资金补充;试点运行顺畅后,即可通过投资机构股权溢价收益、国有资产收益上缴、基金管理费用等收益实现资金池的综合回补和初期财政启动资金的逐步退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统信部门主要负责人李由介绍。
试点成效——形成多方联合机制
“我们投资机构和债权机构建立了共享机制,实现项目资源互通互荐。”合肥高投副总经理杨辉介绍,“我们所投项目的信息源全部共享给区域内的银行,目前互通总量已经执行了146户。”
为确保资金投放合理合规,高新区建立白名单制度,政府、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共同参与企业白名单的提议与筛选。
高新区科技局和合肥高投将已投、拟投的符合贷投标准的项目报给高新区财政局,由其牵头审核项目,批量推荐给合作银行,每批次推荐企业原则上不少于10户,合作银行亦可反向推荐。过会后,银行负责债权服务以及结算等业务,合肥高投同步对接拟投企业股权融资需求。
“目前,我们授信是一次10户或者一次15户;与此同时,在批量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联动。经确认后的白名单企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推荐单位会和我们银行一起上门尽调,可解决以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能获得更多单独尽调获取不到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张书果表示。
4家试点银行均表示,基于投资机构与银行机构的互联互通,贷、投先后顺序更加灵活化。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已形成先投后贷和先贷后投共同推进的双线方式。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贷投批量联动”累计推荐企业486家,其中高新区(科技局和合肥高投)推荐411家,银行自荐75家。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在推荐名单时采取了“1+2”模式,即一个项目同时配对两家试点银行,若一家银行无法执行,则由另一家银行及时介入。此举一方面是避免项目出现中断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银行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根据推荐名单,合肥高投已接触56家企业。目前,中科普瑞生、伊丰电子等11个项目已完成出资,一维新能源、雷彻电子、中科优才等3个项目已过会,启灏医疗、和晨生物等项目正在推进中。试点银行累计授信357家次,授信总额11.96亿元;累计放款281家次,放款总额8.82亿元。
“我们对授信、放款数据进行跟踪统计,统筹把控业务风险状况,将贷投整体不良率控制在5%。到5%时,后期贷款暂缓,风险重新评估后进行业务优化调整,再报区级贷投联动业务指导委员会和安徽省银行业协会决策。”合肥高新区财政局业务负责人介绍。
此外,高新区出台了《合肥高新区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产品贴息兑现暂行办法》,对区级贴息政策支持贷投业务进行了明确。并在贷投业务风险分担机制中加入了将项目纳入政银担体系分担风险,利用省市风险补偿资金池及信易贷平台进行风险分担。
看机构——金融服务均有亮点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组织4家试点银行及相关企业座谈。根据反馈,各行在“贷投批量联动”实际业务中的开展模式均有亮点。
“我们通过科创企业专属评级和授信模型,为符合‘贷投批量联动’条件的科创企业开展评级、授信工作,有效提升科创型企业的授信额度,经审核后上报网络融资中心批量导入白名单,实现线上融资放款。同时也把日常营销的一些还没有获取股权融资的优质科创企业客户名单上报给高新区科技局、合肥高投。”工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兼合肥科技支行行长张朋能介绍,自业务开展以来,共计授信2.42亿元,已放款102户,金额1.94亿元。
民生银行合肥科技支行副行长束留生介绍:“我们建立了专业服务团队,通过与政府、投资机构、担保公司等多方共同合作,依托总行科创‘星火’系列产品和政策,为高新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截至10月末,我行‘科创贷投联动产品’过会企业28户,金额合计9235万元,累计授信6135万元,已放款9户,金额3923万元。”
“首先,额度上最高可达1000万元,能够满足多数初创期企业早期资金需求;其次,针对科技型企业给予贷款资金价格优惠,叠加高新区配套贴息政策扶持;最后,采用信用(准信用)和高新担保公司保证两种模式。同时,反担保要求一般以信用方式为主,摒弃传统融资对强抵押的风险缓释要求。”合肥科技农商银行高新分行行长王君羡介绍,截至10月末,已通过授信客户92户,授信金额3.86亿元,累计为71家企业放款2.45亿元。其中,授信客户中已有50多户企业有投资机构投资或者达成投资意向。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10月末,徽商银行通过“贷投批量联动”模式累计审批通过了119户早期科创企业的融资申请,授信总额达5.07亿元,累计为99家企业发放“贷投批量联动”贷款4.04亿元。带动股权投资11.36亿元。各项金额均居四行之首。
调查发现,此成效与其专营机构设置有直接关系。由于徽商银行为安徽本土法人机构,其相关权限设置更为灵活。为专项支持科技企业,徽商银行在合肥高新区设立了首家总行级的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徽商银行自贸区合肥片区支行,也是徽商银行全国400多家支行中唯一拥有自主审批权限的支行。
“成立之初,总分行就给予我们专营支行两个权限:一个是特别的信贷转授权,最早是1000万元。科创金融改革后,额度提升至2000万元,并额外给予500万元信用贷款的审批权限。另一个是创新产品先行先试权,我们可以根据高新区市场和科创企业客群特点,自己去开发这种更接地气的区域化特色产品,报总行备案即可。”张书果介绍。
据了解,银行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大多存在“慎贷”“畏贷”心理。4家试点银行反馈,为激励信贷人员“敢贷”“愿贷”,各行均建立了尽职免责机制,就“贷投批量联动”项下授信业务出台单独的风险考核及容忍制度。对于合作各方确认的白名单范围内的企业,在风险事项发生后,凡经调查确认,银行经办人员无道德风险发生的,均可尽职免责。
访企业——“贷投批量联动”适用范围更广
金融服务是否真正有益民生,还需市场主体自己来验证。
数据显示,试点银行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为主的融资支持,并提供无还本续贷,纯信用贷款企业数占比40%,首贷科技小微企业占比四分之一。
合肥卓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主要从事光电子封装外壳元器件的研发、销售以及供封装技术服务。其技术开发负责人为中科大光电激光器专业博士以及中科院所属企业工程师领导的专业团队。
2021年10月,公司新产品刚刚完成研发,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半年度销售收入不足50万元。意向订单均需要前期垫资提前采购零部件进行生产,面临较大资金缺口。而企业缺乏经营业绩支撑,无可抵押资产,融资受阻。
2022年3月,徽商银行自贸区合肥片区支行向其推荐了“贷投批量联动”业务,并将10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同时,该支行向“贷投批量联动”业务合作方——合肥高投推荐卓华智能。经过多轮尽调磋商,合肥高投于2022年10月投资公司股权300万元。
在多方资金支持下,该公司营业收入由2021年末的106万元提高至2022年末的628万元,实现了经营规模的成倍快速增长。
“中小科创企业普遍都有融资需求,但面临的问题却非常个性化。”张朋能告诉记者,有的企业获得资金后可以迅速上量,有的企业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见经济效益。
安徽科丞智能健康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经历这样的创业期。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及细胞工程技术研发和检测服务,其核心技术来源于中科大,并获得学校赋权,此前已引入3800万元社会资本投资,目前研发、产品布局均已走上正轨,发展势头良好。但基于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性,该公司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将无法实现有效的营业收入。
“我们希望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上市目标。一方面希望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支持,一方面希望通过国有投资公司的股权融资增强企业的资信和实力。”该公司总经理王鹏说。
今年,王鹏主动申请参加“贷投批量联动”,工行合肥科技支行联合合肥科创中心上门走访,为其制定专属信贷服务方案,最终通过“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发放500万元贷款,成为该企业的首贷银行。后期该企业也获得了合肥产投、合肥高投等相关机构的投资。
以上两家均为初创期科技企业,但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贷投批量联动”亦适用于成长期科技企业。
合肥伊丰电子封装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致力于金属及陶瓷电子封装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国内“卡脖子”领域。其下游客户主要为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回款周期长但订单质量较高。因为资金链过长的问题,企业虽经营多年,但整体收入增长受限。
“‘贷投批量联动’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加快了产品研发和升级效率。”该公司副董事长余小龙告诉记者,“2022年我们订单增长较快,急需资金扩大产能,合肥科技农商银行通过贷投联动给我们授信300万元,2023年又增加至1000万元。在第一次贷投联动会议通过后,我们先后获得合肥高投1000万元、创谷资本1500万元股权投资。”
目前,该公司多项产品技术取得突破,2022年业绩增长30%,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预计2023年仍能保持较快水平的增长。
观未来——可持续才是硬道理
2023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启动“贷投批量联动”2.0模式,在6个地市推广试点范围,试点区县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86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蜀山区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新试点,目前蜀山区政府已打通区属国有参控股基金收益上缴回补资金池机制,实现试点模式循环可持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统信部门负责人韩慧敏介绍。
一项创新金融服务理念是否有效,应看其是否具备延展性和可持续性。
据统计,两年来,通过“贷投批量联动”累计为全省652户科技企业提供“信贷+股权投资”联动支持225.7亿元(其中,综合贷款106.1亿元,股权投资119.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向全省具备条件的区县、银行和股权投资机构进一步拓展试点范围,贷投联动业务户数及规模分别较上季末大幅增长194%、400%。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投批量联动”意味着打破了传统抵押责任担保的信贷业务模式。“‘科创打分卡’优化了授信评级体系,并通过政府白名单推荐、批量授信和风险池补充,给予我们胆量去更多支持那些可能连天使投和风投都还没有介入的企业,这一类企业是最需要真金白银支持的市场主体,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张朋能表示。
与之相应,银行也需走出舒适圈,重新设计匹配对应的操作流程。“做一笔小的科创项目,我们花费的精力不比做一个上市公司小,反而更大,评审沟通成本很高。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去做。”束留生说。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贷投批量联动”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表示,“我们应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贷投批量联动’是‘以产业为链条’,建立‘一行一链多企’融资对接机制,推动信贷资源更多向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端、行业前沿。通过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科创打分卡’授信评级体系,搭建政府、银行、投资机构业务互动平台,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银行机构跨前一小步,为尚处技术转化、授信条件达不到传统银行信贷准入门槛的科创企业送上‘及时雨’。”
在“贷投批量联动”贷早、贷小、贷科创基础上,支持科创金融高质量转型已成为安徽银行业的共识和自觉战略选择。自2022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陆续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向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前后延伸推出“初创起步期信用贷”“成长接力贷”服务,全面打通科技企业成长早期金融精准滴灌通道,构建完善科技企业“起步-初创-成长”金融接力服务体系,推动全省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覆盖率从30%提高至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