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康养> 保险与健康管理携手同行

保险与健康管理携手同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14 10:01

□记者 谭乐之

如何完善以“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如何建立多层次复合型支付体系?近日,“健康管理延伸服务及其多元筹资机制”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医疗卫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健康科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代表,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医疗端:构建全面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

构建更为全面、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是医疗端热议的话题。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认为,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途径,也是推动保险业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为应对人民群众愈发急迫的健康保障需求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挑战,构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体系是大势所趋。保险公司不再仅仅是为医疗和健康服务买单的出纳,而是借助其支付方功能,成为消费者健康管理方案的缔造人和托管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有机结合,可以覆盖最需要保障的术后康复病人、慢病患者、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

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表示,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和不平衡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痛点,基层百姓找大医院专家看病难问题较突出。要实现“分级诊疗”这一目标,需要有足量较高水平的基层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支撑,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人才数量较少。张勤介绍,作为清华大学重点研究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体系动态不确定因果图(DUCG)已应用在全科临床辅助诊断中。“基层首诊”是国家“分级诊疗”的基础,DUCG能为“基层首诊”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姚岚表示,我国现有的院外服务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院后服务需求。姚岚建议,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构建针对出院患者的院外服务创新模式,以三级医疗机构和具有健康资源与技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PPP模式(公私合作制)合作,由三级医院主导和引领院外服务流程,借助第三方机构的技术资源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碎片化医疗人力资源,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管理和健康管理等院后服务,探索形成并完善系统、连续的院外服务模式。筹资方面,患者自费是院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保险作为重要补充在院外服务市场具有重大潜能,当出现成熟且具备人群针对性的院外服务项目时,则可以讨论将院外服务纳入基本医保。

“医院要让患者少跑路、少操心、少麻烦,化被动医疗为主动医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胡建昆介绍,华西医院在问诊便捷、精准健康宣教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医院建立了慢病健康管理模式,解决慢病、专病患者复诊难题,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医院内部已建立慢病、专病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流程,并推进医护管协同化的专病全程管理服务包模式。此外,医院近年来还与保险公司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探索“保险+医疗”发展模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病程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叶介绍,由数据驱动的全病程管理是医疗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关注病人从发病到治愈的整个过程,是一种通过跨团队、多角色全程协作连续整合的主动健康管理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就诊环节,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实现个体化医疗。自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立全病程管理为医院亮点工程以来,全病程个案管理服务整体成效明显,患者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有了明显下降,医院运转效率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丁素英分享了该院的经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主动健康理念为导向,依托河南省医学大数据研究院、河南省互联智慧健康管理研究院、河南省慢病防治与智慧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设主动健康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打造“家庭-社区-医院”的全周期、全链条主动健康治理模式。

保险端: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

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医健运营中心总经理林晟表示,“健康细胞”包括乡镇、社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家庭等,所有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都是健康细胞,每一个单元健康才有健康中国的实现。以企业健康建设为例,平安健康保险设计了“健康保险+服务”的“七步走”方案,从健康促进、健康筛查、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便民就医服务、专家服务到最后保险保障兜底,有六步是服务,用服务来促进保险,用保险做兜底支付。“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成为服务的提供方,这是整个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在自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林晟表示。

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开发部资深精算师刘光耀认为,健康管理和保险保障深度融合的目标是两者进行深度合作,降低赔付。但在融合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C端用户健康意识的缺乏;国内健康管理产业缺少能为保险公司所用的经验数据;消费场景有待破局,希望公立医院能放开保险产品准入限制,促进健康管理和保险保障深度融合。

“商业保险承办项目时不能过分追求利润,只有把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政府才能毫无保留地支持商业保险的推广。”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健康保险部总经理赖晓波介绍了以“政商协同”方式构建的非营利惠民保项目“大爱无疆”。自2019年项目开展以来,“大爱无疆”投保人数稳步提升,赔付相对稳定,沉淀下来的结余资金最终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健康管理服务的支付。“因为是非营利性,剩下的钱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商业保险公司,而是属于所有参保人。”

前海再保险研究院副院长朱爱华认为,目前,保险和健康管理没有“相向而行”,而是出现了“错位”。未来,保险公司应从增值服务向价值服务转型。“价值型服务主要会同保险公司的一些发生率联系在一起,即价值服务能否降低死亡率、疾病发生率、住院发生率、门诊发生率等,住院、门诊平均费用与保险公司最后的赔付相关。”增值服务向价值服务转型,保险公司才能跟医疗机构有更多共同语言,更好达到医疗和健康管理的目标。

微护(苏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葛秋菊分享了“区域化健康管理延伸服务”的经验。葛秋菊介绍,微护构建了以区卫健委牵头、三级医院为技术引领、二级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居家护理站为补充的区域化“五级联动模式”。葛秋菊认为,医疗资源服务半径越短,其服务效率越高;服务半径越长,服务难度越大,因此,健康管理延伸服务需要以区域化方式落地。

康傅理(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CEO李雨雷分享了自身经验。康傅理是一家专业为老年人、卧床患者、病患提供专业康复护理与陪护服务的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健康风险评估交互体系,为社区老、弱、病、残群体提供医养康护全程服务。

论坛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联合创新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该中心由多家医疗机构、医保研究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科技企业、社会化健康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将围绕健康管理延伸服务及其多元筹资机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积极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聚焦慢病及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模式开展试点应用研究,共同探索多元健康保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