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03 07:49
□记者 赵辉
在2023第四届寿险业转型发展大会上,原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保险业要彻底摒弃重规模、轻价值的粗放发展理念,要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树立价值思维,坚持效益导向。
从追求规模到追求价值
“转型的核心就是真正以价值、以高质量为先行的转型。如果现在还是以‘量’去带动业务,那肯定又会造成行业泡沫。真正以‘质’为带动的驱动模式才可持续。”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大会上说。
这句话揭示了行业转型的方向,从追求量到追求质。在中国寿险业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成为主基调,这使得诸多寿险公司一度沉迷于对规模,对增长的追求,而忽视对价值的关注。
这几年,寿险市场增长承压,代理人规模与保费收入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这种下滑表面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而实质是由于行业前些年快速膨胀带来的泡沫破裂。缺乏价值底蕴的规模往往最难经受环境变迁的考量。
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认为,目前的寿险业还处在一个销售驱动的阶段。客户需求是多元化的,是分层的,不同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目前的寿险业是非常同质化的,还是典型的销售驱动型市场。
外部环境的变化倒逼行业转型升级,从量到质,从规模到价值的追求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蔡强认为,寿险业真正的转型是以价值为导向的转型、经营理念的转变。他介绍,在中国太保寿险的转型中,公司推动以往人海战术的模式转型为“优增优育”的模式。
大家人寿副总经理叶非提出,受考核压力影响,银保市场逐渐呈现拼产品、拼费用的不良发展形势,导致银保发展呈现合作浅层化、目标短期化、产品简单化和模式单一化问题。叶非表示,“在发展战略方面,大家人寿坚持规模和价值双主线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在具体落地方面,大家人寿坚持价值增长,坚持规模适速,坚持成本压降,坚持客户培育。
当然要想走出对规模的盲目追求,并不容易。毕竟行业和股东当前还是习惯以规模看管理层的业绩,合作伙伴以规模看公司的地位,大规模的业务量的确可以带来规模效应,提升公司与渠道之间的博弈能力。但是管理层要看到,这么多年发展中,这种不顾价值,而通过费用投放、价格战、人海战术等方式催大的规模,在今天的监管环境、市场环境、利率环境下已经行不通了。今天的环境需要公司建立规模与价值统一、协同发展的战略之路,以价值为基础的规模才有未来。
如何追求价值
那么行业需要什么价值呢?有业内高管指出,要从客户价值、业务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视角全面评估价值。
要提升客户价值,就需要寿险公司进一步实现客户驱动的转型,以客户为中心。这不是一个零散的改革,而是一个整体的改革。张晓宇认为,公司要想达到客户驱动的目标,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观念、模式、方向都应该高度一致,聚焦到客户上来。客户价值需要实现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全旅程的客户体验。第二,建立一个包含获客、活客、暖客环节的客户经营系统。第三,要实现客户驱动,就需要对营销渠道进行改革,改变渠道的定位,这背后基于商业模式的改变。第四,解决转型一致性问题。客户驱动根本上还是一个一致性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改革,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改革,包括公司的文化、行为、组织架构、后面的系统流程等,都需要系统性升级。
要提升业务价值,就要推动寿险公司的经营进一步向精细化转型,树立价值思维,提升寿险产品的业务价值。蔡强指出,应打造价值闭环管理体系,从战略解码创造价值到预算配置衡量价值,再到绩效激励分配价值,真正围绕价值创造搭建战略型财务支撑体系。
要提升社会价值,关键就是聚焦保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们没有得到满足的保障需求。要坚持回归本源,着重围绕消费者最关心最需要的健康、养老等领域,发力保险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视: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险业发挥的作用还需要加强;下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养老照护和健康医疗服务上要扮演好风险减量管理的重要角色等。
要面对和超越短期业绩压力
当然,规模追求也来自短期业绩压力,要超越规模追求,走向价值追求,就要险企领导者有长期主义心态,能够超越对短期业绩的执着。尤其是当前,由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寿险公司的股东们普遍面对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这种压力传导到寿险公司就是业绩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对规模的追求上。要超越规模追求往往意味着牺牲当期业绩,换取长远业绩。这需要企业领导者与股东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也需要其有非常强的战略定力,能够在压力下动作不变形,引领股东做长远的业绩预期,引领他们一起创造企业的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