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记者观察:充分认识实践中的难题与出路

记者观察:充分认识实践中的难题与出路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0-31 08:32

□记者 王方琪

如今,我国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均得到较好发展,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支撑。随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二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支持绿色高效农业、绿色乡村建设、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绿色普惠金融案例和产品越来越多,两者融合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难题,充分认识、积极思考是解决难题的前提。

首先,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主要融资需求与绿色金融标准不完全匹配。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客群是中小微企业、县域涉农企业、农户等。他们的融资需求主要是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融资场景较少涉及固定资产投融资活动。目前,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绿色金融标准侧重于引导金融资源为绿色固定资产建设活动(绿色项目)提供支持,对农业等领域的绿色生产经营活动覆盖范围偏窄、偏少。绿色金融主要投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参与主体双方主要是大型银行和大中型企业。

其次,因为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中绿色融资认定标准不够清晰,所以银行绿色信贷支持范围趋于保守。绿色生产经营活动和普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部分生产要素投入是相同的,两者的融资资金用途大部分也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这就导致银行在办理绿色信贷业务时对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中绿色融资认定标准理解存在争议:是将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流动资金融资需求都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还是仅将不同于普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有融资需求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按照审慎原则,如果银行绿色信贷仅将独有的融资需求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就会降低对绿色生产经营活动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显然没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生产的作用。

最后,普惠金融服务客群对绿色认定成本承受力较低,银行无法有效提供绿色信贷支持。普惠金融服务的客群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而绿色认证成本占生产经营收入的比例较大,因此,这些机构一般不会自主进行绿色相关认证。没有认证,在进行信贷业务时,这些机构就难以提供绿色资质证据,导致相关绿色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被银行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