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深读】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0-24 07:26

编者按: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对金融机构来讲,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带来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金融机构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时要在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本专题对金融如何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探讨。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金融创新是关键

□记者 王方琪

“生物多样性项目具有周期性、见效慢、公益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注重经济效益,因此,金融创新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日前,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分论坛上表示。

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金融风险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一半以上的GDP高度或中度依赖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本身资产和业务运作带来风险。资料显示,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中有35%-54%高度或非常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比例对于银行信贷而言提高至近75%。若没有足够的措施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局势,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会遭到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报告》,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关的金融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自然、生态服务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下降,给依赖这些服务的行业及相关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企业亏损、倒闭、金融资产减值等物理风险。生物多样性以食物供应、碳封存、水和空气过滤等形式创造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影响农业和制造业等经济部门、各地理区域以及全球贸易。对这些经济活动或资产有敞口的金融机构,也会因此面临风险。另一方面,政府措施的调整、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技术进步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增加其经营成本,导致部分金融资产成为坏账或估值下降,触发转型风险。

“举例来说,气候危机导致全球珊瑚礁大量死亡,而原来以珊瑚礁作为旅游热点的地区遭受了生物多样性危害,那么投资此地旅游业的信贷资金也会受到影响。这属于物理风险。”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介绍,相对来说,转型风险更应该引起金融机构重视。随着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严格,我国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划定为生态红线。2021年,云南红河流域一处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因选址在国家濒危物种绿孔雀的唯一栖息地而被叫停。由于未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前期尽职调查过程中,银行投资的30亿元信贷资金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

创新金融是重要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跟金融挂在一起,因为不光是应对气候变化缺钱,生物多样性保护也缺钱,而且资金缺口很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表示,资金缺口如何解决,金融支持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专家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危机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彭凌认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难点。

首先,生物多样性项目以公益或准公益为主,项目周期长、回报能力有限,短期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次,一些项目缺乏合适的承贷主体,还款来源不足。动植物物种分布大多呈现小、散、碎片化的特点,难立项、缺资金。最后,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往往是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付。金融支持主要依靠绿色信贷,融资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

“传统融资和服务模式很难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降低了金融机构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创新金融模式,逐步建立与生物多样性本身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模式。”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专家表示,创新金融服务是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专家表示,从实践看,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绿色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复杂,希望金融机构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来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力。

据悉,中国银行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通过信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支持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如大力支持北京延庆冬奥赛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长江大保护的示范项目,以及贵州储备林、云南滇池洱海治理项目。中国银行在浙江丽水做了很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生态项目。另一方面,中国银行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创新发行了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美元计价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

“华夏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两个特色产品。一个产品是植物新品种权的质押产品,云南昆明分行正在实践,希望通过新的产品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并且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新的路径。”彭凌说,“还有一个产品是为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生物多样性能力开发的数字农业科技平台,这项产品用来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数据进行整合。”

业内人士对金融机构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创新推出挂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债券、基金、保险、存款等产品,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力。第二,金融机构尽快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流程风险管理,促进更好实现自身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第三,全球金融同业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机制创建、产品创新等领域加强信息与技术共享,缩小国家、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GEP核算的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我们过去做了很多环保工作,似乎让外人认为都是赔钱、搭钱、不赚钱的活动,其实是因为没有进行很好的价值核算和价值转化。”

生态环境部规划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於方长期从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对经济价值体系之外的生态服务进行的经济评价,它主要考虑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和产品所产生的各种直接收益。

於方表示,GEP核算当中更多的是对生态产品所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即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旅游服务进行核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产品、生态系统密不可分。於方建议创造一个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环境,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投入。

“开展GEP核算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社会保护修复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於方说。

於方认为,GEP核算可以为绿色金融投资产品的“绿色”来提供评价的标准。“我们应该从系统角度看待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时特别需要综合性指标,GEP核算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评价。未来建立包括GEP流量核算在内的生态系统核算体系,增加衡量生态系统变化的实物量指标,可以为金融机构投资绿色项目保驾护航。”於方说。

於方还建议构建社会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激励机制。建立信用清单,对不同类型的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项目、保护项目当中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效益高的评分就高。未来一些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把信用评价结果和社会资本的抵押贷款挂钩,解决目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当中所谓的抵押难的问题。

彭凌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金融和财政保障政策还不健全,希望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起风险分担机制、税收减免机制以及对金融机构贴息的机制。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金融机构应有效管理风险

【专家观点】探索金融支持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