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记者观察:莫让康养成“噱头”

记者观察:莫让康养成“噱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0-20 09:42

□记者 赵辉

“如果保险公司做康养仅为了销售考量,那今后将背上沉重的负担。”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说。

当下,在寿险业经营的低迷周期内,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趋势下日益旺盛的康养需求,诸多寿险公司在向“保险+康养”方面进行战略转型。在传统业务遇到增长瓶颈时,险企希望借助康养方面的强劲需求为自身打造新的增长动力。这些险企或是通过自建,或是通过投资,或是通过连接等方式,纷纷向康养领域进军。

在寿险业掀起的这股康养转型热潮,其本质来源于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倒逼寿险公司的转型。大部分寿险公司做康养的逻辑也基于客户需求牵引,但也有部分公司非常“功利化”地看待康养,将其作为营销的噱头,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

具体表现为:为了做康养而做康养,而忽视调研客户需求,别人有什么,它们就上什么;做康养时盲目追求时髦概念,缺乏实质性服务载体;代理人过度宣传康养服务,而不考虑后端的服务能力是否可以跟上;连接的服务商良莠不齐,缺乏甄选;服务也缺乏标准;提供的康养服务大而全却没有重点。

当康养脱离了客户需求,成为营销的噱头后,其发展就会失去着力点,发展之路就会走偏,导致险企缺乏用心打磨康养服务品质的耐心,还会给险企后续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试想,如果你给客户所说的康养服务,无法兑现怎么办?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保险+康养”从根本上来自客户需求的牵引,保险公司唯有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康养布局,才能确保其康养服务能够与保险形成合力,解决客户痛点,建立可持续的、稳固的“保险+康养”商业模式。正如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指出,要将康养做成一个真正好的服务,而不是销售噱头。保险的核心功能还是支付保障功能,这个是康养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做康养,真正关注的是代理人卖完保单后,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打造温暖、可靠、身边的服务。

唯有着力解决客户的真需求,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营销的点,“保险+康养”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