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服务新丝路> 【民心相通篇】架起“民心”桥 畅通文化路

【民心相通篇】架起“民心”桥 畅通文化路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0-19 09:04

金融EMBA“一带一路”项目授课现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供图

□本报记者 胡杨

5月的雅加达夏日炎炎,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乍暖还寒。一下飞机,潘镀(Pandu Sjahrir)就感受到了不同气候下的差异,接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他都有机会感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让潘镀充满了期待。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这条全长4公里的道路串联起了中国最好的两所高等学府,也即将成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的“丝路”。

人才是未来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43号,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所在地。2017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设立金融EMBA“一带一路”(BRI EMBA)项目,5年间吸引了200余名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瑞士、南非、巴西、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高层决策者前来交流学习,而潘镀正是这个项目首期班的学生。

2017年入学时,潘镀的身份不一而足——印度尼西亚证券交易所(IDX)的专员;煤炭公司Toba Bara的董事;印度尼西亚煤炭开采协会主席;另类资产管理公司Indies Capital的合伙人;风险投资公司AC Ventures的合伙人……但在潘镀自己看来,帮助科技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是自己最大的价值所在。

怀揣与印度尼西亚资本市场共同成长的使命感,潘镀来到中国,希望能收获更多知识,为印度尼西亚经济金融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谈到BRI EMBA项目,潘镀感觉收获颇丰,在这个特殊的班级,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学员们积极交流、互相学习,皆在用所学所见更好地为自己的国家服务。“过去5年,印度尼西亚不仅受益于中国资本,也受益于来自中国的技术。我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投资合作从未如此密切。”潘镀感慨道。

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正位体会颇为深刻,他说:“随着交流的日益增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涌现了越来越多学习中国先进互联网技术和中国新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和背后的企业家们正在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形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

这也是BRI EMBA项目开办的初衷——希望为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家打造沟通交流平台,尤其对于金融领域来说,作为撬动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重要支点,金融知识普及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的必要条件。“为来自各国的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以金融和宏观经济为核心的课程学习,有助于其系统学习金融知识,了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及全球资本市场、全球贸易等,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贡献力量。”王正位说。

打破语言障碍

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支持帮助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的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更为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固而深厚的民间基础。

作为中老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之一,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已成为中老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越来越多老挝学生学习汉语、热爱汉语,越来越多中文学习爱好者接受更加专业、系统、深入的汉语教育,老挝当地人正以语言为桥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更好地投入中老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各项发展建设中。

但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成为推动中老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却是奢望。面对这些学生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老中银行(由富滇银行与老挝外贸大众银行合资设立)自2019年起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设立“老中银行奖学金”,连续5年提供每人50万基普的奖励,帮助老挝贫困的优秀学生实现大学梦想,为老挝当地培养更多的金融、汉语专业人才。

“中国和老挝始终把教育、文化、医疗和健康的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每年中老双方在文化交流、医疗援助、学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援外培训等方面开展多项合作,提升和改善了老挝的教育医疗水平,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加深中老两国人民的互信和了解,丰富两国人民的生活。”富滇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这些中老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援助项目将中国先进的教育医疗健康理念和丰富经验以及国际上最新的教育医疗健康等信息技术和知识引入老挝,帮助老挝教育医疗卫生与国际接轨,推动老挝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再上新台阶,老挝人民的生活也因为共建“一带一路”而变得更好,这正是对“中老命运共同体”最好的诠释。

民心相通硕果累累——现阶段,我国已与数十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多所高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办学。截至2022年底,我国开设23个“鲁班工坊”,培养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专业技术人才;“丝路一家亲”行动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民生合作项目300多个,推动中外社会组织建立600多对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运行良好,有力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