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缓解息差下行压力 保持银行稳健经营

缓解息差下行压力 保持银行稳健经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0-11 07:52

□付英俊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息差压力显著增大。商业银行息差收窄,既与银行经营面临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环境、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又与银行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进一步发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保持银行合理利润与净息差水平,实现银行稳健经营,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呈持续收窄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7%,较2021年同期收窄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银行净息差首次跌破2%。2022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分别为1.94%、1.94%、1.91%,呈逐季下降趋势。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分别为1.74%、1.74%,创历史新低水平,较去年同期均下降20个基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69%、1.67%,股份制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3%、1.81%,城市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63%、1.63%,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5%、1.89%。2023年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3.31%,接近我国的两倍,同比上升77个基点。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对银行净息差“合意”标准为1.8%以上。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已跌破“警戒线”,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略高于“警戒线”。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主要原因

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银行经营也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使企业、居民对贷款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我国在政策上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较多。2020年,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30bp、15bp。2021年,1年期LPR下调5bp。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降息,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均下行20bp,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15bp、35bp。2023年6月和8月,LPR两次下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20bp、10bp。受此影响,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带动净息差持续下行。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我国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管制。2019年8月,人民银行深化LPR改革,形成“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2021年6月,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方式由“倍数”改为“加点”。2022年4月,人民银行推动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净息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最大、最直接的冲击。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前的1960-1976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利差为2.29%,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1995-2010年,平均利差已降至1.7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的1982年,韩国银行业平均利差高达3.79%,而在改革之后的1998-2010年,平均利差仅为1.67%。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将是大势所趋。

银行存款陡增且定期化趋势加剧。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存款出现大幅增长,引发市场关注。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从结构上看,居民存款增加的主要是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包括其他存款)占居民存款总额约69%,显著高于往年。我国居民定期存款的平均久期约2-3年,对应的利率显著高于更短期的存款利率。存款定期化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使净息差空间进一步压缩。

银行存量按揭贷款集中重新定价。自LPR改革以来,我国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从5.43%降至4%,加点幅度从58bp降至30bp;二套房按揭贷款利率则从5.78%降至4.9%,加点幅度从93bp降至61bp。2021年10月,首套房与二套房的加点幅度达到顶峰,分别为110bp、135bp。2022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调45bp,使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高点下降1.5个百分点。针对房贷提前还款增加的现象,2023年7月,人民银行提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重新商定存量房贷利率。目前,多家银行存量房贷利率已进一步下调,让利于民。同时,由于居民购房需求疲弱,银行新增按揭贷款大幅下滑,整体呈现量价齐跌的趋势,导致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

净息差收窄对银行稳健经营形成挑战

利息净收入目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营业收入中占比约75%。净息差持续收窄将使银行营业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进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较大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和挑战不仅表现在制约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也直接关系银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巴塞尔协议明确了最低的资本监管要求。按照监管规定,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系统重要性银行另有附加资本要求。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整体上看,国内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较少,通过发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仍较为有限。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一旦出现贷款损失,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容易跌至监管红线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多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向股东分红。当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收紧,未来银行资本补充将更加聚焦于内源性渠道。解决内源资本补充问题,最根本的在于增加盈利,保持合理的利润增长。如果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无疑将会面临资本约束,进而制约信贷投放。

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消耗资本。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需要重点防范的两大风险点,这两大风险与银行系统密切相关——房地产的相关贷款占银行信贷的40%,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的主要持有者,约86%的地方债由商业银行持有。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房企违约事件频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困境凸显,城投债违约风险增加,这使得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此外,疫情以来,在系列政策支持下,普惠小微贷款投放逐年增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延缓暴露,这也成为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及农商行资产质量承压的一大来源。

从公布的数据看,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五大行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6%、1.35%、1.28%、1.37%、0.81%,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2、0.02、0.04、0.01、0.03个百分点。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年上半年,五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处于上升态势。而且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银行风险暴露通常存在滞后。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保持充足的资本准备,提高风险缓冲空间,增强风险抵补能力,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多措并举缓解息差压力 实现银行稳健发展

2023年下半年,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当前,如何稳定息差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关注的重点和共同面临的挑战。除了监管政策支持外,商业应多措并举,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

一是优化资产结构。在资产端,打造多元化的资产组合,尽可能提升收益相对较高的资产占比。加大贷款等高收益资产的投放,控制低收益的同业拆放等资产的增长。大力发展收益率相对较高、风险较为分散的零售信贷。抓住市场机遇,提升债券投资等资产的收益水平。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积极优化外币资产结构,提升外币资产收益率。

二是控制负债成本。通过经营客群聚焦核心存款,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提升低成本存款占比,紧盯社保、养老等财政性账户,大力拓展代发类、交易类、代管类、暂存类、保证金等专用账户。努力降低存款付息率,加强存款付息率考核,加大对一年以内普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以及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等结算性存款的考核力度。通过同业负债和债券发行等筹集市场化资金,进一步推动降低负债成本。

三是加强定价管理。强化存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努力稳住净息差水平。强化量价协同管理,推动实现“量、价、险”统筹平衡。优化定价策略、久期策略、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突出分层分类定价,加强对不同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提升客户细分管理和服务水平。紧盯市场利率走势,完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综合考虑资金需求、成本和期限,加强对分行存款付息率管控。在满足监管和风控要求前提下,提高贷款定价议价能力,提升贷款服务溢价空间。引入先进的定价模型和技术手段,提高定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是提高中间收入。在净息差收窄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应不断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推进转型发展战略,积极从“融资中介”向“融资中介和服务中介并重”转型。近年来,财富管理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是银行轻型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应发力财富管理业务,促进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开放平台和数字化经营,提升财富管理市场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发挥渠道优势和牌照优势,为财富客户提供多维度服务和全品类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基金、券商资管等产品。以金融账户为中心,为财富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服务。不断创新产品,寻找新的中收增长点。

五是做优资产质量。尽管受到息差收窄影响,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放缓。但如果银行能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则能减少贷款损失对利润的侵蚀,更好应对未来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暴露。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风控水平,增强资产质量管控能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风控,高效管控风险。做实信贷资产存量、做优信贷资产增量,实现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抓实抓牢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额集团客户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跟踪关注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变化。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高级经济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