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9-26 08:05
□记者 朱艳霞
近日,哈尔滨市某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代理退保黑产人员刘某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责令刘某退赔被害人损失。
据悉,该案涉案人员刘某谎称可以“代理全额退保”,骗取受害人信任。2019年8月至12月,刘某通过微信转账、银行卡转账方式先后收取被害人董某、高某等10人“退保委托费”6万余元。
这是一起典型的“代理退保”黑产诈骗案。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欺诈风险也逐步凸显,欺诈案件类型和手段层出不穷,不仅严重侵害保险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社会诚信体系,影响保险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期间,监管部门、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揭示利用保险进行诈骗的手法,并进行了相关风险提示。
利用保险名义“挖坑”,实则诈骗
“代理退保”黑产即“恶意投诉代理全额退保黑色产业组织”,不仅扰乱保险业正常经营秩序,还让消费者陷入诈骗漩涡。
业内专家表示,退保是保险合同的终止,是投保人的合法权利,也是契约框架下正常的保险消费行为。然而“代理退保”黑产则是打着“帮助全额退保”的幌子进行非法勾当。“代理退保”黑产的本质就是欺骗、误导,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仅向消费者索要高额费用,还常伴有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骗子手段花样繁多,常常让人防不胜防。很多骗子会利用保险公司的名义来“挖坑”,让投保人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例如,一些非法电信诈骗团伙假冒保险公司,诱导客户下载远程视频会议APP,通过共享屏幕或向客户发送含木马链接的诱导短信的方式操纵消费者手机办理保单贷款及银行转账,使消费者蒙受重大损失。
一些骗子冒充保险公司负责理赔的工作人员行骗,称保险理赔款到账需要核对银行账户信息、打印回执单、保险公司系统升级或故障要求到ATM机转账等,诱导投保人通过操作界面进行转账。
联合专项整治,狠抓典型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打击金融诈骗,相关部门已经联合开展了多项整治行动。
以打击“代理退保”黑产为例,2022年10月,原银保监会、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专项行动,从严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2023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认定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人员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这是全国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是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成果,为打击黑产树立了典型。
截至2023年7月,湖北省保险业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代理退保”黑产线索中,已侦破4件,打掉犯罪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近日,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决5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同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保险机构深挖“代理退保”黑产违法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公安机关,打击“代理退保”黑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黑产尚未肃清,现阶段,这项工作尚处在艰难探索阶段。
理性维权,反诈知识共学习
打击以保险为名的诈骗已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监管部门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不法行为侵害,防范警惕相关风险。
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近日提示,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送的“代理维权”“代理退保”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此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的一个重点就是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记者了解到,为贴近人民群众需求,聚焦社会关注和投诉热点,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揭示相关诈骗手法和主要特点,提醒消费者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针对老年群体,中国人寿在营业网点设置教育宣传专区,在醒目位置公示投诉电话、渠道和流程,进行重点风险提示,全方位营造宣传氛围;持续开展“老有所享,悦享夕阳”活动,为临柜老年客户普及金融知识,面向老年人警示提醒“理性消费”“合理投资”“警惕养老保险领域金融诈骗”。
在2023平安人寿客服节彩虹跑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中,由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麦子店派出所反诈民警侯梦超通过剖析典型金融诈骗案例,深入浅出地普及反诈防诈要点,帮助在场消费者树立反诈观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电信诈骗不法行为,太平洋寿险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做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