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案例> 【专家观点】金融反诈 多方联手

【专家观点】金融反诈 多方联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9-26 08:05

□苏筱芮

数字经济时代,强化金融机构反诈工作,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反诈工作现状、防范金融诈骗痛点分析入手,并由此提出具体建议及对策。

金融反诈工作现状

1.落实账户管理:银行机构在围绕账户管理的工作中,充分响应“断卡”行动的相关要求,对存在风险的账户及时采取管控措施。

2.加强内部培训:银行机构借助内部培训形式来提升反诈工作质效:一方面强化内部员工培训,通过专项培训课程、主题宣传解读培训会等形式提升一线工作人员反诈意识;另一方面采取反诈应急演练方案,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铺设反诈宣传:银行机构在反诈宣传层面积极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铺设反诈信息内容。

金融反诈工作痛点分析

金融机构反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现实性问题,面临诸多痛点,具体如下:

1.渠道隐蔽。诈骗分子长期潜伏于微信、QQ等社交渠道,还将一些线上论坛、社区作为其专属“根据地”。多元化的互联网及移动端渠道,使得诈骗行为从社会空间进入网络空间。一些非法金融APP企图绕过应用市场,通过链接直接发送安装包的形式来触达或诱导金融消费者进行下载。

2.内容隐蔽。近年来,伴随着短视频媒介的逐步兴起,诈骗分子也与时俱进,研究话术并制作包装视频,使用“追梦人”“共同富裕”“政府主导”“数字人民币”等词汇,甚至伪造政府红头文件,对普通民众产生极大迷惑性。由于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一旦金融消费者点进此类视频并拥有评论、点赞、转发等互动行为,那么平台将会继续推荐类似作品,使金融消费者深陷“信息茧房”,对不法分子深信不疑。

3.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使得金融反诈工作变得愈发复杂。2023年以来,AIGC技术的爆发使得其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如利用“AI换脸”“AI换声”仿冒亲友、银行、公安等欺骗金融消费者转账。此外,还有一种号称可以完全还原本人面部特征的“3D人皮面具”,能够在刷脸支付系统中“以假乱真”。

金融反诈工作建议对策

针对上述痛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前置防范体系,强化部门联动。金融诈骗具备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等复杂特征,且围绕诈骗行径的“事前公域渠道宣传,事中公域引流私域,时机成熟后诈骗平台收割”的这套操作体系已经成熟。因此,金融机构除了沿用传统做法,与公安机关及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开展信息共享及合作机制以外,还应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潮流,与主导社交内容的流量平台开展联动合作,通过前置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遏制金融诈骗。

2.加大科技投入,严防技术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加大技术防范投入,提升防范技术手段,尤其需要不断完善智能风控系统,对客户资质及交易开展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针对市面上出现的最新金融诈骗技术特征及时开展研判,用科技筑牢金融业务的安全防护网。

3.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强大声量。目前看,各金融机构围绕反诈主题宣传开展的主题活动丰富多样,在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多数仍处于散发性状态,未能由点及面,形成有影响力的传播路径。建议后续一方面对金融反诈的相关宣传资源予以统筹管理,例如将分支行获取的典型诈骗案例上报总行,由总行级宣传部门定期批量对外披露;另一方面也要与网信部门加强沟通,使得主要信息媒体平台的流量向金融反诈倾斜,杜绝在流量层面出现“邪不压正”的情况,防范群众被不法分子洗脑,提升群众鉴别金融诈骗的水平。

(作者系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