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安徽农险理赔专题

【深读】安徽农险理赔专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29 09:25

编者按:

近年来,农险理赔纠纷时有发生,建立生态健全、运行高效的农业保险市场需求日益迫切。而降低理赔纠纷风险需要实现查勘过程透明化、定损流程科学化、理赔流程效率化。本专题以安徽农险理赔为例,探索如何在农险理赔中加大创新力度。

农险理赔更人性更透明

□陈皖 实习记者 章丽铃

“安徽主粮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水稻分为早稻、中稻、晚稻,受南北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影响,收割期从5月持续到11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朱道才表示,不同的收割期面对的自然风险不尽相同,造成的损失也各异,使得农险理赔工作更具复杂性,这对农险经营机构的理赔效率、测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指导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制定《安徽省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实务操作手册》,将保险公司理赔制度建设、人员及查勘定损设备配备、理赔时效等纳入全省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综合考评指标,考评结果作为各地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依据。

安徽省辖内主要农险承办机构,在农险理赔工作中均加大了创新力度,目前已初具成效。

理赔注重人性化

近年来,突发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月底的一场暴雨就将即将收割的小麦泡在了水中。“我种了800亩小麦,过几天就可以收割晾晒了,偏偏这时候下暴雨,145亩麦田直接变成了汪洋。”池州市三联村的种植大户曹必峰几乎绝望。

地处安徽西北部的阜阳,因与河南交界,今年也受到“烂场雨”的严重影响。“那段时间持续阴雨,1053亩小麦眼看着一片片都出了芽子,太揪心了。”阜阳种植大户路广海无奈地说。

据了解,种植业保险主要包括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目前覆盖率最大的是成本保险,曹必峰和路广海就投保了此险种,保险金额参照其成本(包括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发生损失时以“保险金额×产量损失率”为赔偿标准。

但这次农险赔付却面临特殊性。据了解,安徽多在6月进入雨季,小麦在5-6月收获,正好避开雨季。此次暴雨恰好在5月底,小麦已成熟,产量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暴雨导致小麦无法收割,之后连续的阴雨天气也会导致小麦发芽或者霉变,使得小麦品质受损,进而导致售价降低。

为保障农民种植积极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要求辖内农险经营机构以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及时会同农业专家、充分采用科技手段等测定损失面积,按照“不拖赔、不惜赔”的原则,结合农民受损情况进行合理赔付。

截至7月20日,安徽省农险承保机构共接到小麦理赔报案3.89万件,已完成125.5万户受灾农户查勘定损,定损面积366.05万亩,已支付赔款5.16亿元,理赔进度近70%。其中,国元保险贵池支公司为曹必峰发放了12.5万元理赔款,人保财险阜阳颍州支公司为路广海发放了32万元理赔款。

测产采用科技化

7月中下旬,芜湖市南陵县进入水稻“双抢”关键时期,受风灾影响,南陵县乡镇部分早稻田块倒伏严重,由于天气炎热加上每日暴雨,田间水不能及时排干,稻穗发芽,给收割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国元保险南陵支公司已接到农户报案224件,报案面积超过1.5万亩。

“水稻‘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意思,一般需要在10天内完成早稻收割再种植晚稻。”朱道才介绍,安徽沿江、江南地区(山区县除外)一般种植双季早(晚)籼稻,早稻收获期间恶劣天气较多,易出现穗发芽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此段时间农险赔付需更注重效率。

范围广、时间短,如何做到快速且精准地测产?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正在由“单一理赔方式”逐步向“多元化理赔方式”转变,通过“专业队伍+专业农技人员+科技赋能”等方式相结合,确保在不同场景下,查勘定损质效不下降。

“在实际查勘定损工作中,首先通过专业人员现场勘验和GIS查勘系统确定损失程度和受损面积。对于灾情影响较大的,将依托联合查勘小组农业专家来鉴定损失程度和受损面积。针对大面积区域,采取无人机查勘的方式,通过其搭载的高清摄像设备及灾情识别软件锁定受灾影像及需查勘的田块范围,可快速计算受灾田块面积及查看灾损情况。”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农险部副总经理李笑寒介绍。

奎湖村大户王明峰种植了210亩早稻,“双抢”期间,有50亩左右水稻已成熟,由于大风导致水稻倒伏受损,但受灾地块较为分散,人工查勘的效率低,国元保险南陵支公司将手机APP农险查勘系统与无人机应用相结合,经过精准测量,核定受灾面积50余亩。

据悉,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正在试点融合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查勘定损,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大范围的受灾情况,也可以精确到田块。为确保卫星遥感数据的准确,该分公司与多家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共同探索在不同灾情的场景下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定损实现数据化

除耕地资源丰富,安徽还拥有众多湖泊、河流和水库。据统计,安徽省的水面面积合计达到8415平方公里,占全国水面面积的6.9%,这也为当地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地区,水面资源非常丰富,河蟹养殖面积达26万亩,享有“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的美誉,螃蟹生态养殖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据官方统计,2021年当涂县农业产值58亿元,其中水产产值达到38亿元。而河蟹作为其支柱产业,全县河蟹养殖面积26万亩,年产1.6万吨,年产值16亿元。

2022年,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全国河蟹养殖情况不理想,规格小、产量少、蟹价低、效益缩水等现象比比皆是,当涂县也不例外。当涂县均庆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共养殖了6220亩螃蟹,2022年8月11日起,受高温、干旱影响,养殖的螃蟹有297.62亩不同程度受损。

作为农业保险重点保障项目之一,传统水产类保险承保验标和查勘定损在操作上仍有一定难度。“从水产保险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水产因其生产环境及水文条件限制,普遍存在查勘难、定损难、理赔周期长等问题。”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助理赵恒介绍,因此,在传统“保灾害”基础上,突破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障局限性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低等问题,向“保指数”升级,探索研发重点农产品价格、气象等指数类保险,以降雨量和气温等气象要素为基础形成的气象指数为理赔触发条件。

该分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手开发蟹塘水文指数保险,将不同生长期不同养殖水位与螃蟹损失通过指数关联起来,将无法精准定损的水产养殖数据化,“拿着尺子就能完成定损”,简化理赔手续,减少理赔争议。

“被保险人承包蟹塘遭遇大暴雨、特大暴雨或洪水导致蟹塘水位超出当期螃蟹养殖标准水位30%(含)以上,且超过48小时无法有效排水;因连续干旱,被保险人承包蟹塘无法有效加水,导致蟹塘水位低于当期螃蟹养殖标准水位70%(含)以上,且连续超过7天(含),而使养殖的螃蟹遭受损失,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赵恒介绍。

作为该险种的受益人,当涂县均庆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获得37.5万元理赔款。据悉,今年1-6月,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已开发开办内湖螃蟹水文指数保险、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农险产品40余个,为1万户(次)农户提供20亿元各类风险保障。

相关链接:

【专家观点】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观察】与时俱进

【评论】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