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普惠> 【专业化】以专业化机制破解“不敢贷”难题

【专业化】以专业化机制破解“不敢贷”难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23 07:24


□记者 许予朋

北京,一个下雨的星期五,交通银行林萃路支行小企业业务部公司业务管理经理张伟驱车带《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前往中关村一科技园区拜访客户。自2016年开始从事普惠金融业务以来,这位“90后”银行人的工作日常多是这样奔波“在路上”。

谈到近年来银行普惠小微金融服务的变化,有几点令张伟感受最深:“一个是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另一个是放款效率显著提高,审批时间从过去的两三周压缩到最快1天就能完成。此外,现在银行普惠小微企业产品更加标准化、多元化,这也让有需求的客户更容易融资。”

透过张伟对于效率、成本与产品变化的感知,一个成熟度更高、专业化更强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正显示它的作用。近年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探索的重要方向。好的机制不仅能让信贷员动力更足,也能推动金融更贴近长尾客户。

完善内部机制

畅通金融活水

在建设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监测指挥中心,一面巨大的数字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全行普惠金融业务数据。直观而迅捷的数字闪动背后,是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工厂、街边小店和田间地头。

2018年以来,建行打造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数字普惠新模式,破解了传统模式下普惠金融面临的客户风险管控难、产品服务少、服务成本高、覆盖范围窄等难题,让金融服务切实惠及下沉市场主体。

在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王魏冬看来,建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战略层面的重视以及体制机制的保障。“2018年5月,建行启动普惠金融战略,在大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王魏冬介绍,建行总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全行各一级分行、地市级二级分行均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构建了“垂直式管理+集约化服务中心+下沉式网点经营”三层协同服务模式。同时,将物理网点与“惠懂你”平台贯通衔接,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惠服务网络。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行强化资源配置倾斜支持,加大普惠金融考核力度,实施内转价格优惠、经济资本优惠、差别化责任认定机制等,为激活全行上下普惠业务动能提供了保障。

普惠业务能不能沉下去,关键在于有没有长效运作机制支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西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在机制建设上,各银行机构要在普惠金融组织架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指导广西各银行逐年制订普惠金融领域信贷计划并逐级分解落实,确保信贷资源向普惠领域倾斜。给予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及普惠型涉农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的容忍度,并要求与授信尽职免责相结合。”上述负责人介绍,从效果上看,“基层调研发现,涉农和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现在获得贷款变得容易了,金融服务也更加便捷。”

完备的机制建设,也意味着在实际中遇到新的挑战时,能够时时“吐故纳新”。“近年来,随着小微业务规模数量的成倍扩大,让原本‘单笔金额小,客户数多’的小微业务管理压力面临更大挑战。”交行普惠部有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此,今年交行普惠金融部将贷后业务流程优化工作列为重点之一,在全行推行总行、分行两级贷后业务集中运营模式,以更集约化、线上化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贷后管理精准度和便捷度,保证相关业务能够更顺畅运行。

工人在缝制衣服。

强化资源倾斜

让“前线”安心拓业

北京启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美超注意到,受前几年疫情影响,“跳单”频发,今年客户普遍将交货周期从之前的几个月压缩到三五天。“自动化设备主板的生产周期至少为1个月,这就需要我们先把产品备好放在仓库里,一旦有需求随时能拿得出来。”陈美超说。

陈美超是张伟的老客户,对银行各类普惠信贷产品相当熟悉。“适当地利用金融杠杆增加备货以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时之需,对于企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陈美超告诉记者。

高新技术企业利永兴自动化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小雄也是张伟的小微企业客户。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技术控”,龙小雄相当健谈。谈起与交行的多年合作,他向记者直言:“关键是信任。”

“从事自动化行业的人更倾向于钻研技术,平时对金融产品接触不多,习惯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通过交行信贷员接触到普惠贷款后,我们确实感觉利率不高,申请起来也方便。特别是银行信贷员会帮我们对接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政府补贴,这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很有帮助。”龙小雄表示。

普惠金融的本色是贴近民生,在“沉下去”的过程中,需要人与人的互动增加服务体验感。如何激发最熟悉客户的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积极性,将机制优势顺利转化为服务动能,考验着银行的经营智慧。

“以前没有标准化的产品,一位小企业客户能不能申请贷款,信贷员需要根据经验去判断。随着标准化的产品体系逐渐建立,现在只需要请客户填写固定的信息,符合产品准入标准的,客户就可以直接申请。”在张伟看来,标准化的产品不仅给了更多小企业申请的机会,提升了信贷审批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信贷员“不敢贷”“不能贷”的难题。

除了产品,资源也在向基层倾斜。据工商银行普惠部有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工行配置了普惠贷款专项信贷规模,保障普惠贷款优先投放。同时,合理扩大普惠贷款风险容忍度,完善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保护普惠从业人员积极性。此外,在考核引导上,该行赋予普惠金融业务较高的考核权重。“我们优化考核方案,将绩效加分、激励费用等奖励落到一线、严格兑现,让‘前线’安心拓展业务。”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更精简的审批流程也能起到提升“体验感”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简化审批流程,压缩贷款办理时间,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辖内的湖北银行总行在业务上对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充分授权,中心内部再矩阵式层层授权,把贷款的决策权授予最了解市场和客户的一线业务人员。“200万元以下的贷款最少两名有权限客户经理即可审批,所有贷款流程在中心内部就可完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授权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该行业务效率,现已基本实现微贷业务平均两天放款、小贷业务平均5天放款。

细化客群需求

构建金融生态

巨象可负千斤,蝼蚁仅曳一芥。大到一家容纳数十人的工厂,小到一家苍蝇馆子、一间小卖部,普惠小微服务群体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金融具备足够的弹性与丰富度。

引导金融机构确立差异化定位,是金融管理部门关注的方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西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优势,打造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大型银行要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优化普惠业务数字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制银行要持续提升自主服务能力,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筑牢普惠业务发展基础。地方法人机构则要坚守服务当地的定位,在服务半径内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深耕普惠客群。

“进县入村,上门服务”。如今,部分金融机构已将扎根县域这一差异化定位做成了自身的业务名片,专注于解决乡村客群“为万把块钱发愁”的生计难题。

“如果从最初的项目起源算起,我们已经为农户服务了27年。”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白雪梅告诉记者,针对农户资金需求小额分散的特点,中和农信贷款产品上限有着严格规定。从当初的最高不超过一两千元,到现在的单笔贷款两三万元,白雪梅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过度负债,把钱用在刀刃上,并为自己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

跨出银行系统,金融产品不同品类之间也应实现优势互补。“如何从中小微弱的需求侧去审视普惠金融的实际功效,是今后推动建设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或者说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格外需要重视的选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未来,在银行信贷全面覆盖中小微弱的大背景下,可以在普惠保险、创业投资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三个领域发力,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此外,打通政府部门与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渠道,推动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也是打造普惠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局联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和应用,主动对接涉企信息主管部门,拓宽信贷服务场景,提升贷款发放效率。同时,还大力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降费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