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监管声音】践行绿色金融 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监管声音】践行绿色金融 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17 09:13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统信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部署,引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为地方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近3年,全省绿色信贷规模由2020年底的2911亿元连续跨越5个千亿级台阶,2023年6月末达8039亿元,年均增速超40%,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监管引领,绿色金融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持续强化机制政策引领。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安徽银行业保险业一体化建设和支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通知》、转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系列文件,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倾斜,支持宣城、黄山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试点。

二是持续推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建立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组织管理体系。例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建立跨部门绿色信贷协调联动机制,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绿色通道、差别化审批定价考核机制,该行绿色信贷增速连续两年居系统前列。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黄山区支行试点建设绿色金融特色支行,实施差异化经济资本配置和贷款定价管理,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管控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

三是持续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推动辖内银行机构立足自身优势,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例如,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创设绿色金融“总分支联动”模式,突破了县支行发起、层层审批的传统业务模式,有效推动绿色项目快速落地。广发银行合肥分行积极推动集团资源整合,协同集团内投资公司在皖落地“双碳”投资基金,支持安徽绿色产业发展。

优化服务,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持续丰富

当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供给。鼓励辖内银行机构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或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作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和能源保供。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充分运用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工具,为安徽华电芜湖发电有限公司节煤降耗改造项目累计发放6260万元贷款。招商银行合肥分行善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淮北矿业提供1.6亿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贷款,利率低于同期贷款LPR利率90bp。

二是鼓励发行绿色债券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徽商银行成功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全数用于节能、环保、生态等绿色产业项目贷款。浦发银行合肥分行独家主承销全国碳市场首单碳资产债券,采取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挂钩碳排放配额收益率的方式,为安徽省能源集团发行碳资产债券10亿元,利率低于市场30bp。

三是充分挖掘和满足绿色领域保险需求。推动辖内保险机构创设绿色保险产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保险需求。例如,国元农险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保险服务新模式,创设鸟类致害农作物政府救助责任保险,为东至县升金湖湿地周边千余农户提供8000万元的风险保障,保障农作物面积达22万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联合碳汇价值评定机构,探索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宣城为两家林场提供风险保障5000万元的森林碳汇价值保险。

产融结合,绿色重点项目再上台阶

绿色项目一般具有广泛的外部性和公益属性,初期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回收期较长。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助推作用,大力支持长江大保护项目、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绿色乡村振兴项目等。截至6月末,安徽省银行机构支持长江大保护项目贷款余额162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发改委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接连落地,累计授信额度127.32亿元,实现贷款投放14.65亿元,平均贷款期限20年。乡村振兴、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类项目点多面广,例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与法国开发署合作推出外国政府转贷款,为天堂寨生物多样性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到期限20年的优惠贷款;歙县农商银行立足当地茶叶产业优势,推出“乡村兴·茶e贷”产品,已为1659户茶产业经营主体提供优惠利率融资11.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