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普惠> 金融暖流“惠”申城

金融暖流“惠”申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11 07:56

□记者 张瑾

“公司为国家电网等优质企业提供无人巡视服务,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性,存在工程项目周期长、应收账款回笼慢的难点。此外,作为一家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目前,公司的客户资质优秀,回款有保障,但面临流动资金缺口,希望能获得更多授信融资支持。”今年4月,维坤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坤智能”)通过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痛点。

针对企业的困境和需求,来自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普惠金融顾问於屺牥迅速为维坤智能“把脉问诊”:“鉴于公司的专业资质较好,并在细分领域技术及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经营情况较好,结合公司账期长、临时性用款需求较多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相关银行线上科技贷款与‘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相结合的融资模式,为企业经营周转提供流动性支持。”

从平台咨询到采纳建议再到线上提款,不到5个工作日,维坤智能“足不出户”就补齐了资金缺口。

这场“极速补缺”的接力背后,是上海金融业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始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把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从人员、机制、组织、风控等方面做出倾斜性安排。该局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075.63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01个百分点;辖内中资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7%,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上海普惠金融业务总体呈现量增、面扩、质优、价降的特点。

小微快贷“惠”出“上海速度”

“仅花1分钟就完成了贷款申请,次日就获批贷款269万元。”一次“快贷”经历,让叶先生再度刷新了对银行融资速度的认知。

叶先生经营的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塑料包装制品的小微企业。新冠疫情暴发后,该企业应收账款账期延长,流动资金紧张,让他措手不及。后来,叶先生通过上海银行的“e宅即贷”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他对这笔通过“线上化流程+数字化审批”完成的贷款记忆犹新:“通过微信扫码就轻松完成了申请,企业经营很快重新步入正轨。”

作为上海银行业“快贷”服务的另一家受益企业,上海中船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则享受到了更优惠的惊喜。在上海农商银行虹口支行的帮助下,该企业在取得虹口区财政局推荐名单准入后的第二天,即顺利获得50万元贷款资金。据介绍,该笔“虹企贷”的贷款利率为1年期LPR,企业可享受50%财政贴息及90%担保费减免,待业务到期,通过贴息后贷款的实际成本不高于2%。

在产品服务和客户体验上做“加法”,在审批程序和办理时限上做“减法”。近年来,上海金融业积极探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上海速度”,助力更多小微企业获得便利化、实惠化的金融资源,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此外,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积极依托其运营的上海市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上海地区已有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银税合作,银税合作项下累计发放各类银税合作产品贷款2613.73亿元。已有27家银行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普惠金融应用签约,上线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数54.7万户次,数据调用3860万次,为约3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工作人员(左)为新市民客户讲解普惠金融产品。朱颖/摄

场景金融“惠”出“上海特色”

“以前积累的客户,咖啡豆的订单、新开门店的数量都越来越多,我的原料销售、设备销售也有了质的提升。”何泓操没想到,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其所经营的上海沪啡实业有限公司成功通过“魔咖贷”获得了建设银行上海第三支行发放的142.7万元“圆梦资金”。

“咖啡文化的兴盛给上海带来了别样的烟火气,‘魔咖贷’对咖啡产业的支持也可以带动乡村振兴、普惠万家小微商户。”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该类普惠金融贷款是该分行创新开发的场景化普惠产品,可为满足信贷条件的咖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提供最高500万元和50万元的信用贷款,并给予最高30bp的贷款利率优惠。

记者在近期走访中发现,除聚焦咖啡场景创新外,今年以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兴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在沪银行业机构先后围绕餐饮烘焙、特色农产品、网红商圈等多种特色消费场景,落地了数十款普惠专项产品方案,切实将普惠金融服务输送至申城的“阡陌小店”“田间地头”。

“我的梦想是从供应链入手建立线上平台,赋能1万到2万家门店,通过建立起自己的培训体系,让同样有咖啡梦想的人实现梦想。并通过一家家咖啡店带动就业,帮助那些咖农,让整个产业链上的人都能成为受益者。”何泓操说。

定制保障“惠”出“上海温度”

“以后台风天也不用那么担心了。”2023版“沪惠保”投保期刚过,上海城市定制普惠型保障又迎“上新”。

8月8日,申城首款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沪家保”正式上线。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定制型城市普惠保障产品及医保个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沪“不断开花”。

2017年1月起,上海即实施职工自愿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政策,先后推出“住院自费费用补偿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6款医保个账产品。2021年4月,又新推出“沪惠保”,重点聚焦高额自费医疗保障费用,允许带病体、老年人等投保,同时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上述6款医保个人账户产品已累计承保87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近2000亿元,累计赔付超过2亿元;“沪惠保”两年来覆盖近1400万人次,累计赔付超12亿元,惠及近47万人次。

近日,上海七部门发布《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优化“沪惠保”保障责任和免赔额设置,优先推荐本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纳入“沪惠保”特药目录等。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了解到,目前,该局正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拟于今年内再新增5款个账产品,分别侧重于对癌症、中老年人、重大疾病、创新药械及少年儿童的保障。

在政策引领下,申城的普惠金融创新有望进一步提速扩容,助力更多小微企业和社会民众在这座城市安心奋斗,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