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主旨演讲> 银行评价企业ESG表现可对标现代化建设关键目标

原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

银行评价企业ESG表现可对标现代化建设关键目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07 08:28


□记者 冯娜娜

原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2023银行业ESG发展论坛”上就“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发表观点。他认为,银行业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的ESG表现,高度关注公司客户的ESG表现,着重从以下3个角度评价自身和企业的ESG表现:是不是促进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即绿色低碳转型?是不是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是不是促进了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ESG主流化是时代的要求。”叶燕斐认为,这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步潮流是相适应的。对于如何更好地提升中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ESG表现,首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

在他看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金融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利用金融杠杆,引导公司客户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过程中,要完成好这三大关键性任务或目标:一是助力“双碳”目标的完成;二是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完成,通过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包括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促进共享社会建设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三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完成,就是要突破各种“卡脖子”限制,将我们国家长期、持续的发展和繁荣建立在自己不断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叶燕斐还提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要关注ESG中的“G”即公司治理。要直面公司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制度安排和行动计划,激励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持续经营)需要不相容,不能妥善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甚至可能还有违法、欺诈、滥用、不合规、透明度低等问题。

在中国,应该如何观察企业的公司治理?首先,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公司治理理念和文化必须体现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治理理念和文化必须体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必须有合理的架构和机制。对上市公司而言,特别是要优化董事会的构成,大幅增加能代表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公司长远利益和有专业特长的非股东董事,要分清董事会与高管层的权力、职责,前者相当于“伯乐”,后者相当于“千里马”。

叶燕斐指出,银行业要全面关注客户公司的ESG表现,引导企业有良好的ESG表现,支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银行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银行业要把对客户公司的ESG表现评价(主要是基于非财务表现)与对公司客户的信用评价(主要是基于财务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公司客户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可持续经营性。

关于如何评估银行保险机构自身的ESG表现,监管部门过去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今年将以《绿色信贷指引》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为基础,对照《绿色金融指引》进行修订,重点突出碳排放方面的要求和ESG方面的全面要求,并引导主要银行机构继续开展自评,指导银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银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