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银行ESG建设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圆桌综述

银行ESG建设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07 07:04

□记者 胡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银行业追求稳健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目标的重要抓手,环境、社会、治理(ESG)当前已经成为银行治理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200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启我国银行业ESG之路以来,近20年间,各银行从战略、制度、投融资、信息披露、产品创新等层面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8月3日,在“2023银行业ESG发展论坛”上,多家头部银行机构代表就遵循监管指导、践行可持续理念、强化风险管控等话题分享了ESG实践的宝贵经验。

银行业积极落实《指引》要求

提到银行业ESG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已执行一年有余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原银保监会于2022年6月1日印发《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指引》不仅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更被视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各银行加快落实《指引》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

据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王丽明介绍,《指引》发布后,中国银行也从总行层面制定了相应的ESG绿色金融指引,并完善ESG风险管理政策,在优化制度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评估、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控制和降低了业务活动中的风险。

“现阶段,中国银行已建立起与规模和业务相匹配相适应的ESG风险治理架构,按照三道防线的架构,明确ESG风险管理的职能职责,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王丽明说。

华夏银行对《指引》的落实,则体现在授信业务ESG风险管理评价方面。“2022年《指引》发布后,我们修订和完善了整个授信业务ESG风险管理的评价因子,让客户经理更易于操作。”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华夏银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以及新“双碳”目标能效等新的评价因子。

对ESG风险管理的强化,正是《指引》区别于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的一个显著特征。据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员方琦观察,《绿色信贷指引》主要强调的是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也就是“E”和“S”,而《指引》则把治理风险(G)也纳入进来,同时丰富了整个ESG风险管理细分的风险关注点。“这也是为什么各银行开始重视将ESG风险纳入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例如兴业银行就把ESG风险纳入了各条线的授信流程之中。”方琦说。

数据是ESG风险管控的基础

ESG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最初单纯指“负责任投资”,市场上大部分工具和评价标准都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但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授信而非股权投资,这也使得银行业对ESG风险管控的实践面临一些独特情况。

“银行更多关注客户短期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信贷客户大部分是非上市企业甚至中小型企业,客户信息的可获取性比较差,导致建立ESG评级指标体系比较困难。”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举例称,江苏银行自身有35万户对公客户,梳理过后,基于现在的评级体系,江苏银行能够进行有效评级的约为11万户。

众所周知,数据是银行业经营的“底盘”,单就ESG而言,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辅助数据两部分。据董善宁介绍,内部数据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数据,“以往银行给客户做尽调的时候,录取的数据大部分与财务数据有关,非财务数据录入是比较少的,随着数据治理的推进,银行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让企业补充这些数据,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非上市客户数据获取难度大,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外部的辅助数据来支撑。董善宁强调,其中,最关键的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数据,诸如环保、工信、发改、交通等部门,银行以往同样很难获得这些数据,这也是人民银行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考虑,希望通过试验区来打通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增加数据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推行可持续金融都从信息披露开始,信息披露是基础,把数据理清之后,相关业务自然能做到‘心中有数’。”

王丽明也认同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存在“数据采集难”的情况,从具体实践来看,中国银行将客户分为四大类,基于行业指标制定了不同的授信策略,采取相应的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我们尽最大可能采集到最新、最全、最准的数据,也包括从外部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加工。”

金融科技解决ESG业务实际问题

技术手段无疑能帮助银行提升绿色金融的精细化运营效率,解决上述一系列现实性问题。

据晋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鲍春明介绍,通过科技赋能,晋商银行建立了客户管理系统,收集外部信息对企业进行全景画像,企业一旦出现环境风险可以提前分析预警。科技赋能方面,在现有的信贷基础上,晋商银行搭建了绿色金融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绿色金融标准上对信贷业务进行智能识别,减少人工流程,提高绿色业务“贴标”的效率和准确率,在授信及用信流程结束后,自动按照监管机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并根据项目资料自动测算环境效益,由此解决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低碳运营起到支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晋商银行绿色金融系统已服务山西省内企业客户80户,发放绿色贷款225笔,提供绿色信贷资金支持145.60亿元。

浦发银行同样将更多精力投入绿色金融管理系统的建设上,希望利用科技赋能解放生产力,同时解决标准模糊、识别困难、环境效益测算难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

据浦发银行投资银行部(绿色金融部)绿色金融中心处长李睿介绍,浦发银行目前完善了各种维度的报送工作,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这一政策工具设置了比较详细的准入标准,需要参考权威的绿色产业目录,也涉及向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再做统计报送的工作。为帮助前台部门更精准高效地开展业务,浦发银行在内部研发了一套工具,能帮助客户经理按图索骥,通过检索重点词,明确不同项目、不同企业在绿色产业目录中的归属。

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自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浦发银行累计向215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34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达80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减排贷款专项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