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银行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银行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02 10:07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金融业需进一步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恢复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付英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再次表明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也愈发引起经济金融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金融业需进一步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恢复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认识和评价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探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不可回避的问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它对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作用。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在稳定经济、增加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贡献巨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59.6%。2012年至今,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从不足50%提高到60%以上。202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为4.63亿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达到83%,成为稳定就业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截至 2023年3月底,民营企业数量超过49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3%。在外贸方面,民营企业从2019年起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达到50.9%,持续发挥着外贸“稳定器”作用。

民营经济是推行国企改革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高效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且受单一市场信号调节。民营企业既促进了经济市场化程度,又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效应,也使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无疑助推了国企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向市场化的微观经济主体转变。同时,对于要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重组从而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新体制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重要的经济社会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技术创新成效不断显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2021)》显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70%。此外,民营企业在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占比超80%,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达到90%。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研发投入排名前1000位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占到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38.6%,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50.2%。民营企业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平台经济的重要创新主体,头部平台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都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民营经济发展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复杂变化而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受到的政策、制度和资源等多重约束日益增强,导致其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同时,民营企业还面临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衰退风险加大,我国出口面临较大外需压力,作为外贸第一大主体的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内外两种因素互相叠加形成共振,导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生产经营难题。

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凸显。近年来,民营企业预期转弱,投资意愿不足,投资规模下降,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困难和下行压力,呈现出不敢投资、等待投资与观望投资等现象。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9%,占整体投资比重为54.2%,2023年一季度民间投资仅增长0.6%,占整体投资比重为54.5%,2023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占整体投资比重为52.8%,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凸显。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截至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贷款利率不断下降,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存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0年“企业成本”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在信贷、债券、股票等融资方面较国有企业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国有样本企业融资规模是民营样本企业的3.6倍。数据显示,2021年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为5.26%,显著高于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4.61%。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和融资更容易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融资能力下降比较明显。此时,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也呈顺周期下降,倾向于将更多信贷资金投放给国有企业,使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经济面临压力时更加凸显。

商业银行应强化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应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相匹配。作为金融主力军的商业银行业应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帮助民营经济摆脱困境、发展壮大。

一是大力发展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的改善以及融资成本的下降与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高度相关。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它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深度与广度。商业银行应加大普惠金融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开放、共享、普惠的数字化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普惠金融风险防控。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跨境金融服务。在外贸领域,民营企业已连续4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当前,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跨境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加大对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开拓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通过贸易融资、风险参与、国际商业转贷款等产品服务,拓宽民营企业境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本币在节省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投融资服务。将更多优质民营企业纳入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范围,优化贸易外汇收支单证审核、免于特殊退汇业务登记手续、简化进口报关核验等,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三是持续打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堵点。专精特新企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80%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因而更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为支持民营企业的应有之义。商业银行应加大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高、轻资产、缺乏合格抵押物等特点,商业银行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提供信贷融资时弱化专精特新企业财务评价,注重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水平,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开展金融服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服务,把支持初创期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四是加快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商业银行应深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商业银行应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释机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破除所有制决定贷款规模和成本的传统观念束缚,增强敢贷的信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明确民营企业服务目标,成立专门的服务民营企业部门,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业务考核权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激发愿贷的动力。加强民营企业信贷资金保障,单列民营企业贷款额度,将新增信贷资源重点投向民营企业,确保民营企业贷款在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民营企业金融债券、资本补充债发行力度,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补充资本金和拓宽信贷资金来源,提高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夯实能贷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