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穿越岁月而历久弥新——读《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有感

穿越岁月而历久弥新——读《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有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7-14 07:57

□张立炜

108年前,即1915年,银行家陈光甫成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彼时时局动荡,银行业中有官办银行、外资洋行、民营票号,也有这家只有小额资本的民营银行。但就是这家不起眼的小银行,经过陈光甫的战略眼光和服务精神持续锻造,最终成长为民营银行业的巨头。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手头的一本书《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已经带在身边很多年,我总是爱不释手,有常读常新之感。该书大致记录了陈光甫在各类开会、聚餐中的讲话。这些话语和思考,字里行间都绽放出智慧的光芒,穿越岁月而历久弥新。我大胆总结一下他的成功之道。

一是回归本源、正本清源,提出金融之道即服务之道。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服务社会”为行训,陈光甫曾对员工说,“本行既无发行钞票之权,又无其他特种权利,可谓一无所恃,唯有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立场。”在具体服务中,服务态度和理念都同样重要,如对客户不能以“势利眼”相看,若一客户“破衣烂衫”,但其来银行询问业务仍应恭敬认真作答。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陈光甫在银行界首创“一元开户”,大大降低了开户门槛,甚至当人们手头现金不足一元时,给一个存钱罐,存够以后可以再来开户。这一举措引起了当时银行界的震动,同业从开始的抵制到逐步效仿,整体改善了彼时的金融生态。他也提到金融服务的好感重于金钱,“天地间有重于金钱的,就是好感,能得一人的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

二是重视人才、重视学习,始终保持世界眼光。陈光甫提到“有人才,虽衰必盛;无人才,虽盛必衰”,他也提到学习和视野的重要性,如“今日之潮流激荡,商战剧烈,银行界执商业枢纽,应付之难无出其右,断非局于一隅一省之眼光所可应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他自身手不释卷,在银行内部经常请名家做各类讲座,讲座内容丰富、远超经济金融范畴;同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海光》月刊,为同仁交流体会、展示自我提供了好的平台。对于培训,陈光甫十分舍得投入,挑选高级管理人员、优秀行员远赴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业务知识,甚至专门安排一些管理人员以休假的方式云游、学习、思索,跳出日常繁杂工作的桎梏从而进行总体反思,有利于明确业务的战略方向和阶段性重点。

三是重视调查、详加研究,为业务开展提供了精准指导。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了调查部,由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资耀华担任主任,主要做经济调查和信用调查。在宏观和中观层面,陈光甫推动了对于市场和行业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密切跟进市场变化、外汇波动、进出口贸易,同时调查米、棉、纱、糖、盐、煤等主要商品的产销和供求情况,请专家定期编印《金融商情通报》供业务参考。在微观层面,他推动了对于企业的信用调查,这也是我国现代征信业鼻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于自己的客户档案分门别类,企业情况如何、高管性格特征等均在收集之列,对于很多尚未展开合作的大客户,也认真收集各类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以备后用。当时,段祺瑞女婿奚东曙开办的协和贸易公司受到多家银行追捧,但该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各家银行损失惨重,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调查研究而躲过一劫。

四是助客成长,以需定供,融合金融与非金融业务。该行不遗余力帮助民族工业发展,彼时我国很多纺织、食品、化工公司都得到了其信贷支持。该行为防止呆坏账发生,主动前出服务,除了提供金融服务,还提供了“非金融服务”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如帮企业“募集固定资金、代聘技术人才、改进会计制度、代为推广产品”等。这些实践对于今天的银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金融是依附于经济的,对企业服务更是要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从“兜售产品”的供给端视角转变为“为客户解决问题、与客户共成长”的需求分析视角。金融如果不理解每一个客户的真实需求,只能是一个没有太多黏性的低频服务,真正的高频服务要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产生关联。

五是价值传承、倡导合作,注重工作精神的养成。陈光甫提到工作要会“于职务中觅取兴味”,不要只是机械完成、不思考、不研究。如在一次聚餐中举了“往来部登账”一事,这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客户交易流水回单。陈光甫提到“往来部登账一职,在表面上观之,虽并无兴味,亦无可研究之处”,但是如果能仔细分析,从各客户与银行资金往来规律、从同比、环比变化可了解客户情况甚至推测市场总体情形。以陈光甫之例观之,笔者认为技术进步、数据丰富、算法先进、算力强大确实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但从本质来观之,任时代和技术变迁,服务的本质不变,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想着帮客户解决问题、与客户共成长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