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普惠> 【专家观点】创新服务 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专家观点】创新服务 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7-13 08:14

□王艺明

完善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这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2022年3月4日,原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8项任务。如何让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留得住、过得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在金融领域,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集中体现,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机构共同努力。

新市民选择到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创业与就业,且呈现年轻态发展趋势,主要为35岁以下,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其金融需求呈现不同特点,如18-25岁年龄段学生及单身青年,具有较低的风险承受力,投资活动不多;25-35岁群体经济收入增加,倾向加大实物资产的配置;35-45岁年龄段通常已成家立业,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及创业投资;45岁及以上人群更加重视投资安全性,同时考虑加大流动性资产的配比等。整体来看,新市民金融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精准化、数字化的信贷服务需求。新市民个人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房贷、车贷、消费贷等方面。同时,新市民对数字化服务更加青睐,更倾向于使用网络及专业手段办理金融业务,使用手机银行是新市民群体办理业务的首选方式。

其次是低风险、理性化、高收益的理财需求。多数新市民更偏向诸如银行理财、基金和定期存款等低风险产品,更加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注重产品的预期回报率。

再次是广覆盖、多保障、更合理的保险服务需求。新市民对保障类产品情有独钟,健康、意外、养老保险是新市民的首选。

最后是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金融宣传服务需求。新市民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偏好决定了多元化的金融知识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扩大宣传效果。

去年3月,原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金融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其提供多层次、差异化、有质量的金融服务。

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新增信贷、股权投资等方式,为经营主体建设、盘活、运营租赁住房,帮助新市民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同时,针对电商平台、共享经济等行业的新市民就业群体,推出生育津贴保险和个人职业伤害系列保险等产品,进一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些地区正在实施公积金新政,旨在缓解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难题,以及稳楼市、稳预期。例如,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了新政策,住房公积金余额可提取用作首付款,且不影响后续公积金贷款额度;辽宁营口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包括阶段性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贷款首付比例。这些措施旨在支持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提高其购房能力。

还有针对新市民的各种金融创新,如,江苏银行结合新市民“征信空白”“收入不稳定”等审批难点问题,强化科技赋能,推出线上化消费金融产品——e融卡,实现申请人在线办理、实时审批。各地保险机构充分发挥网点、系统和人才优势,做好新市民大病患者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等。

总之,各地金融机构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保障。

(作者系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